男子假死骗保,妻儿自杀殉情!早知道这些也许悲剧不会发生

2018-10-18 08:00  中国财富网   田甜   原创

为逃避网贷,湖南一男子买了百万人身意外险,然后伪造了“车祸假死”的现场,企图骗取保险金,没料到妻子信以为真,带着一双儿女溺亡殉情……

这听来很像是电影剧情,但却是一场真实发生的 “人间悲剧”。

当事人一家四口

一场骗局搭上三条人命

湖南新化县34岁的何某欠下十余万元的网络贷款,9月7日他隐瞒妻子戴某花在某保险公司购买一份赔偿金额为100万元的人身意外险。

9月19日,何某利用借来的车辆伪造坠河现场,何某本人失踪。何某失踪期间,戴某花曾经委托当地自媒体发布寻人信息。

10月10日,31岁的戴某花在朋友圈留下遗书,称“追随爱的人儿离开”“只想一家四口在一起”“已让我没有活下去的念想”……带着4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自杀。

戴某花发在朋友圈的遗书

10月12日,失踪多日的何某突然到当地派出所投案自首,他交代自己“诈死”之所以瞒着妻子,是想让妻子顺利拿到百万赔偿金。何某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和保险诈骗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何某跪地痛哭,追悔莫及

人身意外险哪些情况不赔付?

这场人间悲剧让不少网友扼腕叹息,从这起案件中我们能得到哪些警示呢?

何某购买百万意外险,就是为了获得保险赔偿金。为此,他不惜伪造车祸现场,欺骗家人,多日失踪,让外界误以为他真的死了,直到酿成悲剧。

那么,人身意外险能够保障什么?什么情况给赔?什么情况不给赔?

人身意外险是一种消费型保险,是指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费,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遭受意外伤害,并以此为直接原因造成死亡或残废时,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或受益人支付一定数量保险金的一种保险。它具有短期性、灵活性、保费低的特点。

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障项目包括:死亡给付、残疾给付、医疗给付和停工给付。

注意:在意外伤害保险中,人身伤害必须是意外事故造成的。在正规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上,对意外事故有明确定义:因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原因直接且单独地导致被保险人发生事故。

哪些情况下保险公司不会赔付呢?

在保险合同中都有“责任免除”部分,其中列举的条款都是保险公司不赔付的,“故意杀害”“故意自伤”都包含其中。

人身意外险合同免责条款示例

保险公司如何对付骗保?

遇到像何某这样的骗保案件,保险公司怎么来核实呢?对于骗保行为,保险公司会采取哪些惩罚措施?

平安保险的代理人小艾对中国财富网(微信号:cfbondcom)表示,人身意外险一般是以身故或全残为给付条件,保险公司会对情况进行核实,首先需要核实一些证明文件,比如医院的死亡证明,交通事故要求有出警记录、责任认定书等,这些资料是最基本的。保险公司拿到这些资料以后还会跟当地的派出所或者医院等部门进行核实。

“人身意外保险是用来抵抗风险的,绝对不要幻想用于还债或其他目的,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低估保险公司的核保能力,不要骗保!”友邦保险的代理人李先生对中国财富网(微信号:cfbondcom)表示。

几位保险代理人表示,对于骗保行为,保险公司根据合同会拒保,还有可能不退还保费。投保人会进入黑名单,无法再购买保险。骗保成功对保险公司造成损失的,保险公司将对骗保人提起诉讼

保险诈骗罪能判多少年?

根据警情通报,何某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和保险诈骗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保险诈骗罪如何定罪?诈骗多少钱会被判刑?法律依据有哪些?

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

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保险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进行保险欺诈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二)未发生保险事故而谎称发生保险事故的,骗取保险金的;

(三)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四)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人身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五)伪造、变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或者指使、唆使、收买他人提供虚假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报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目前,何某的案件正在进一步的调查处理中。骗保落空、家破人亡,等待他的可能还有牢狱之灾。但愿这起让人痛心的案件能够警醒世人,让心存侥幸、企图铤而走险的人打消愚蠢的念头。

参考资料:《刑法》《保险法》、新华网、潇湘晨报、上游新闻等

责任编辑:张维嘉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