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关键词透视2018年资本市场:改革创新中完善制度体系

2018-12-27 08: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年的资本市场并不平静。

作为风险与发展并存的一年。A股市场经历了大规模股票质押盘触及平仓线的风险,而年内落地的资管新规,也对资本市场的资金结构带来新的影响,但这未能阻止资本市场不断创新、改革与开放的进程。

事实上,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正与国家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生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如何利用直接融资更好地支持新经济、实体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改善经济结构的目标,成为管理与市场的共同命题。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这一历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提出的宏观目标背后,更包含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曲折征途。

我们能够发现,监管部门正在通过减少行政干预来增强市场化程度,通过全面从严监管来加强法治化建设,12月24日,证监会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2019年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而科创板设立及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位列首位,资本市场的改革显然正在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于此,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了四新经济、股票质押、科创板、中长期资金等2018年资本市场的十大关键词,基于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故事与彼此间联系,来与市场共同探求资本市场的发展脉络。

四新经济:资本市场助力经济结构转型

2018年,关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四新经济”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而支持被称之为“独角兽”的四新经济企业上市融资成为了资本市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式。

1月31日,证监会在2018证券期货监管工作通报中表示,“以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在全国两会期间,多位证监会领导也公开表示资本市场将支持新经济企业发展。3月30日,证监会正式发文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下称CDR)试点,随后IPO绿色通道、CDR制度等多项有关支持新经济企业的政策相继落地。

证监会表示,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创新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符合相关标准的创新企业申报IPO可享受“即报即审”的红利,年内富士康、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独角兽”企业在享受更快上市速度的同时,也实现了更大规模的募资额。其中,富士康募资总额高达271.20亿元,比中国人保A股IPO募资额的4倍还多,并创下了近三年来A股IPO募资规模的最高纪录,同时迈瑞医疗、宁德时代的募资额也分别高达54.62亿元和59.34亿元。

另一方面,证监会6月份正式发布《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配套文件开展CDR试点,而包括小米、百度、阿里、京东、腾讯、网易、携程、舜宇光学在内的首批试点企业也跃跃欲试,其中小米的申报稿甚至已经提交;此外,华夏、嘉实、易方达、南方、招商、汇添富6家基金公司合计募集1200亿“独角兽基金”以备驰援。

然而,6月份后A股市场进入估值调整期,让CDR的实操遭遇搁置。随后对于股票下跌带来的股票质押风险,成为了监管部门工作的新重点。

但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新经济企业享受资本市场制度红利的趋势仍将体现在2019年的科创板制度中。

股票质押:短期风险缓解,到期压力不减

作为2018年资本市场的“头号隐患”,股票价格下跌引发的股票质押大面积补仓风险,早在今年8月份的金融委会议上就引起了高度关注。

伴随着今年10月份上证指数跌破2600点,更多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质押市值出现了跌破平仓线现象。

其间,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部分大股东无力补仓,进而也让券商、银行等资金融出机构面临坏账风险,风险传导性进一步增强;同时,平仓处置的预期也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其对股价的负面影响,进而诱发更严重的质押风险负反馈环。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股票质押实际发生跌破平仓线的市值规模约为7000亿,对应融资额约6000亿至7000亿。

面对质押风险的连锁反应,一行两会协调市场机构采取协商方式处理质押风险,证监会先后于8月、9月两次全系统下发通知协调纾解风险。10月份会议将该风险的防范化解作为全系统的年终考核指标。交易所对于强制平仓启动了窗口报备机制;各地方政府、市场机构纷纷驰援,相继成立纾困质押盘基金或出手受让质押股份,努力化解市场风险。

在化解风险过程中,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并购重组等“自稳定”作用也通过立法、修规等方式被管理层所祭出。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公司法有关股份回购的基础上,证监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将“可转债转换”,以及“维护自身价值和股东权益”两项用途追加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可选条件;11月16日,证监会表示修订重组办法简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披露要求,并增加可转债为新的并购支付工具。

同时,在多方纾解下,监管方面统计,截至11月底,各系统的纾困资金已达5000亿,实现了对风险暴露规模的大部分覆盖,而年内实际强制平仓规模仅98亿元。

然而,暂时得到缓释的质押风险远未完全化解,化解质押风险可能仍将“长期反复的波折”。来年被市场关注的重要风险点在于股票质押的大规模到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发现,重要股东股票质押解押日期在2019年年内的笔数多达7740笔,涉及参考市值高达1.53万亿。

中长期资金:促进A股投资结构改善

对市场起到“定锚”作用、作为配置盘的中长期资金供给不足,进而导致投资者结构“散户化”,被业内视为A股市场频繁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来,积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监管层的鼓励方向。事实上,从制度、产品规模等多个维度能够发现,2018年的配置盘资金正在逐渐壮大,并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证监会3月2日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各公募基金纷纷申请设立养老目标基金。次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根据规定,一年期试点结束后,公募基金将以FOF形式被纳入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范围,个人养老金入市进入加速轨道;同时在私募领域,中基协开放了私募大类资产配置机构管理人的登记申请,私募机构中的“配置盘”也在悄然酝酿。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设立,而股票市场也被列入公募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天然具有大体量资金的银行理财,显然是成为市场配置盘力量的最适合角色。

另一方面,伴随着A股市场估值回调带来的配置价值,大量资产配置类资金纷纷入市。ETF产品规模的扩容则正是这一趋势下的表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12月25日,股票型ETF份额总量较年初增加809.23亿份,截至三季度末资产净值达2528.40亿元,增长达543.51亿元。

多家基金公司也在加快ETF的布局,数据显示,2018年内上市的股票型ETF多达27只,超过了2016年至2017年两年的总和。

这种趋势正在被管理层所肯定。12月20日,金融委资本市场座谈会提出,积极培育中长期投资者,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可以想象,伴随着更多政策和市场投资价值的发现,2019年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趋势或仍将持续,这也将在未来的市场层面对资本市场起到维稳作用。


责任编辑:张怡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