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如何管?货币政策委员:精准投放

2018-07-07 08:54  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   李丹丹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6日上午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刘伟指出,流动性管理在我国并不是简单地强调放大总量,而是结构性的,强调精准投放。这与结构性去杠杆的长期目标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矛盾。

他表示,现阶段我国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既起到了短期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也满足了长期结构转型的大趋势要求。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可兼顾短期和长期目标

刘伟表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配合短期经济增长的均衡和长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兼顾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兼顾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的总要求。

一方面,货币政策要积极地维护经济均衡增长。刘伟观察,今年流动性投放的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不少。今年以来,央行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8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1.76万亿元的总和。

“更重要的不是规模,从政策层面来说,央行构建了多样性、灵活的流动性政策工具箱,政策的主动性提高了。”刘伟表示。

从政策的效果看,尽管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有所下滑,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宏观政策目标的区间范围之内,其他宏观指标如通货膨胀、失业率也控制在目标区间内。这从一定程度说明,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支持短期经济增长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长期来说,货币政策确确实实要考虑提高经济质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采用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带动增长,进而刺激了大量的劣质需求,长期积累下来形成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触发金融危机非常重要的动因。”刘伟解释。

刘伟强调,从中长期角度看,长期偏松的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不利于经济转型,不利于结构调整,更不利于从速度增长向质量转型的变革。目前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满足了我国长期结构转型的大趋势要求。

流动性管理并非简单地强调放大总量

目前,央行正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货币政策在边际上也有所调整。这与结构性去杠杆的目标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对此问题,刘伟指出,流动性与去杠杆,短期看似乎有矛盾,但是长期看是一致的,没有根本性矛盾。因为,从长期来看,去杠杆和流动性调节的核心目的都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助力经济结构转型。

从去杠杆角度观察,刘伟表示,我国现阶段的去杠杆首先强调的是结构性,并不是简单地强调总量。高杠杆、低效率的企业是去杠杆的重点。

从流动性角度观察,刘伟称,央行调节流动性,首先要满足经济增长和市场均衡状况的要求,“如果流动性调节出现混乱的话,那经济增长目标、均衡目标就会受到冲击,长期的改革、经济转型也就不具备时间窗口。”

同时,流动性管理在我国并不是简单地强调放大总量。在刘伟看来,流动性管理也是结构性的,强调精准投放,短期盲目地大水漫灌刺激,不利于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率提高,长期则要有定力,稳中求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解决问题时,不能把总量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关键是要调整结构,要货币政策确确实实服从于结构调整,增大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刘伟指出,这种有效性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精准的,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本身要提高创新力,创造有效的投资机会。

前一段时间,市场有声音反映资金偏紧。对此,刘伟认为,这并非流动性的问题。流动性是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而市场反映的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和储户之间的问题,是商业银行在市场上储蓄增长乏力的问题,要区分对待。

(原标题:流动性如何管?货政委委员说了,不是简单放量,而是精准投放。)

责任编辑:谢玥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