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保壳战遭监管紧盯 博行情需谨慎

2018-12-12 08:4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齐金钊

近两个月以来,ST股及游走在“披星戴帽”边缘的公司,发出资产出售、债务重组等相关的公告明显增多。不过,在上市公司积极酝酿“保壳”动作的同时,监管的步伐也紧随其后,近期已有多家抛出资产出售计划的公司遭到监管问询。业内人士指出,在退市监管日渐成熟的当下,没有业绩支撑的“保壳”之路越来越难走,普通投资者应对相关行情的炒作提高警惕。

保壳动作频频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11月份以来,已有*ST皇台、*ST椰岛、*ST东电、*ST大唐、*ST巴士等十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资产出售、资产重组的公告,“保壳”意图明显。

12月7日晚间,*ST皇台公告,拟将其持有的甘肃唐之彩69.55%的股权转让给控股股东上海厚丰,交易作价1.57亿元,全部以现金方式支付。此前,由于连续两年出现亏损,*ST皇台已被交易所进行了退市风险警示。今年1至11月份,*ST皇台实现营业收入0.22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51亿元。根据A股相关上市规则,如果*ST皇台不能在2018年扭转亏损局面并实现净资产为正,将面临暂停上市交易的风险。

“在合法合规前提下,资产转让和资产重组是过去上市公司‘保壳’较常见和有效的手法。”东北证券付立春表示,从理论上讲,经过资产转让或重组,可以有效减轻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优化上市公司的业务,从而使上市公司重新焕发持续经营的能力。但应警惕的是,很多年末突击进行“保壳”的公司往往会涉及内幕交易、虚增资产等违规行为。

监管步步紧跟

在今年上市公司进行“保壳”最后冲刺的同时,针对一些过去经常踩踏红线的“敏感”动作,监管部门保持了密切关注。

11月28日,*ST双环直通披露了重大资产出售报告书草案,公司拟将持有重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100%的股权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轻盐集团与轻盐晟富。其中轻盐集团支付1.34亿元、轻盐晟富支付1.29亿元。针对*ST双环的这一资产重组计划,深交所对其进行了事后审查,并于12月4日出具了问询函。在问询函中,深交所从交易方案、交易标的、资产评估等多个方面“刨根问底”式提出14点疑问,并要求其对相关交易不确定性风险进行进一步提示。

除了*ST双环,*ST蓝科在公告向控股股东转让全资子公司后,来自上交所的问询函也紧随而至。11月22日晚间,*ST蓝科公告,公司拟将全资子公司蓝亚检测100%股权以2.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控股股东国机资产。对此,上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ST蓝科结合公司发展规划和2018年前三季度的经营业绩,进一步说明年末实施本次交易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存在调节利润的考虑。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没有业绩支撑的‘保壳’动作难度将越来越大。监管部门不会阻止公司保壳,但是会加大力度鉴别打击那些作假和投机的公司。”付立春表示,过去由于A股退市制度不完善,很多绩差上市公司一度凭借规避退市标准的“技巧”而免于退市,甚至被称为“不死鸟”,但是随着近几年退市规则不断完善以及监管的成熟,上市公司企图通过一些灰色路径保住上市地位已经越来越走不通。对于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通过内生增长还是外延式重组,都必须形成对主业增长的实质性支撑,否则只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博保壳行情需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年底频频上演的“摘星脱帽”行情相比,今年上市公司的保壳大战多了一丝“打而不响”的意味,市场反应普遍平淡。

华南一家证券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面对并无新意的保壳套路,很多投资者已经麻木,而随着年末监管打击突击调节利润成为常规动作,脱帽行情的炒作氛围已经降温。

“保壳行情的主要参与者以游资和散户为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普通投资者参与行情炒作的风险在加大。”付立春认为,当前想博取公司“保壳”收益具有众多不确定性风险。首先,从当前国内经济环境来看,很多濒临退市公司所处的行业本身就属于供给侧改革中亟待淘汰的“落后产能”,在这种情形下,实现基本面内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其次,政策层面上退市和并购重组的规则在持续完善,濒临退市股的投资逻辑和实际价值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另外,从实际投资操作方面来讲,过去推动“保壳”行情的市场资金风格切换明显加快,普通投资者单凭技术分析难以把握投资的确定性。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完善退市制度是当前A股的重要改革方向,通过优胜劣汰,让绩差股退出市场,让绩优股留下,已成为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共识。在新的市场生态下,对于普通中小投资者而言,还是要以公司的基本面研究为主,远离高风险的短期行情炒作。

责任编辑:储继军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