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31日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顶尖科学家代表、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代表、小科学家济济一堂,共话青少年科学教育。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2015阿尔巴尼医学奖得主谢晓亮现场参会;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远程参与。4位顶尖科学家与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中国数十所知名中小学的校长,以及从全国遴选的50多位小科学家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侯在会上致辞。“科学决定人类的未来,少年决定科学的未来”,王侯强调,扶持青年成长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三大使命之一。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关注科学教育的意义,期待在本届T大会上,搭建起小科学家与科研前辈轻松活泼而充满未来光芒的互动舞台。
随后,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谢晓亮和迈克尔·莱维特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与人生历程,并在问答环节与小科学家们展开了亲切的互动。
霍普克罗夫特远程向在场的小科学家们带来了三个重要的人生建议。首先,他鼓励小科学家们,展开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你喜欢什么?你对什么具有持续的兴趣?如果能够坚持和享受热爱,当机会来临时,你就能成为最幸运的候选者。
其次,“蝴蝶效应”启发我们,日常中随手的一件小事可能会对他人产生巨大影响,不要低估自身影响他人的能力。最后一点,霍普克罗夫特用走过的人生旅程告诉小科学家们,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为世界做出了多少贡献,同时也别忘了享受这一过程。
谢晓亮亲切地回顾了自己始于北大未名湖畔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跨越大洋,他赴美从事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研究工作,观测到第一个酶分子的动态反应过程,科研工作为他带来强烈的幸福感。
2008年,谢晓亮带着孩子回国看奥运会,当他为中国赢得最多的奖牌激动不已的同时,也感慨着:中国科研上的金牌不应该被落下,而这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的努力。
谢晓亮进一步介绍了单细胞基因组学在试管婴儿、新冠病毒测序、新冠特效药研制中的重要应用,他也期待着,自己所终身热爱的科学,能够为更多的小科学家们热爱。
为了小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莱维特暖心地将PPT翻译成了中文。他梳理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科学家的经历,特别是自己如何领略一个研究领域的底色,再为之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莱维特看来,基础科学的广泛研究,为靠近原创性科研成果发放了更多的入场券。莱维特鼓励小科学家们,充满热情、不要放弃、做冒险的事情、勇于犯错误,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在互动问答环节,小科学家就“学科融合” “理论研究的价值” “科学技术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青少年如何平衡学业与科学探究的关系”等问题向顶尖科学家提问,各位顶尖科学家一一作答。
在互动环节,莱维特对自己在分享中多次提到的“幸运”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其实,幸运意味着包容和开放,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改变和机遇,如果你始终能够拥抱和接受他们,对你而言,其实什么都不差。
领略顶尖科学家的智慧风采之后,小科学家代表也分享了他们的科研设想和科学态度。来自厦门外国语学校的汤杰在《流浪地球》的启发下,跟随厦门大学教授展开《木星与地球之间的洛希瓣双星吸积模拟》研究,以科研实践畅行童年时期关于星际穿越的想象。
吴君陶,来自上海中学,小时候就幻想成为一名女巫,在中学时期毫不意外地爱上了化学。除了参与《废弃电子材料衍生的铜基催化剂用于电化学二氧化碳的还原》项目研究,吴君陶也以科普为己任,积极向身边人、社区传递科学价值。
在顶尖中学校长演讲环节,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王殿军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李志聪校长、成都七中的易国栋校长分别分享了学校在科学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果。王殿军校长提到:“十多年前,我还是个数学教授,但你们知道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所以我选择成为一个校长,希望未来能够培养出中国的诺贝尔奖。”当我们从现在开始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五十年后,也许这一梦想就将成为现实。
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陈玉琨,欣慰而激动地感叹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现场年轻孩子们的无限潜能,就仿佛看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光明未来。
最后,罗杰·科恩伯格为大会作出总结和期待——他在肯定前辈经验价值的同时,强调更要将“批判精神”教给现场的小科学们,“不要听我的话”的叛逆或许能够在科道路上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
罗杰也为我们总结了科学教育的真正意涵: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多少知识被成功地记住了,为孩子们激发出对学科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科学并不有趣,但它一定值得你的探索”,罗杰用父亲教给自己的重要经验勉励小科学家。期待着科研的未来,能够被小科学家们的热爱与创新所填满。
科学T大会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上海中心发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作为联合发起方,汇聚双方优势资源,打造全新的青少年未来科学人才培养交流平台,共同推动青少年科学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