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沧桑——李成散文集》
李成 著
新华出版社 2018年1月
ISBN:978-7-5166-3700-5
定价:32.00
散文/文学
编辑推荐
这是一份心灵的记录,反映了一个急遽变动的年代。
文字是死的,但自己所身经目击的一切都是活的。
透过个人的“小沧桑” ,感受社会的沧桑之变。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成精选散文的合集,在总共四辑45篇散文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贯穿始终,而每一辑又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展示和表达。第一辑寄托于“故乡的景”,第二辑是“故乡的物”,第三辑是“故乡的人”,第四辑是“故乡的事”。四辑内容相辅相成,将作者对故乡的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精彩试读
毋庸置疑,我们是处在一个急速变化和发展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是觉得幸福多一些抑或痛苦多一些呢?这当然要看每个人的具体遭际。但我想,更多人的心情正如这个时代一样,常常是欢乐、幸福、忧惧、担心、痛苦丛集骈至,而也是变化不定的吧。
但是我还是为生在这样的时代而感到自豪,那就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推动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快,我们比其他任何时代的人都身经目睹了因变化而带来的更多更新的事物。“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过去,可能是循序渐进,到了我所经历的二十世纪后半叶以至今天,我们简直可以说是把社会发展的好几个阶段、好几个型态浓缩于短短的几十年一下子度过,其现象的五彩斑斓与瞬息万变,恐怕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与伦比的,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好像也没有先例,真的令人目眩神迷,应接不暇。
生于此际,我们的目光可以长长地延伸,似乎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过去几百年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的生活风貌,也可以较为明晰地展望人类未来。蓦然回首,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乡村的人来说,前后稍作对比大约就会有“隔世之感”。正是在我们这一代,农村告别了几千年来的古朴、原始状态。比如当年在我们那个村庄,甚至连一部半导体收音机都没有,一开始更是连电也没有架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与几百年前甚至一两千年前的中国农村会有多少不同?曾几何时,电器的普及、通信技术的发达,人工智能的应用 (这当然是来到城市后),已把我们带到现代化的门槛边上,人类的未来似乎已伸手可触。有这些背景映衬,我们的记忆自然是特别丰富,自然觉得不虚此生。
其实中国古人对于世事的变化也很敏感,不然王羲之所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怎么会获得那么多的共鸣。但是,相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他们感受的还只是一些“量”的变化,而我们常常体会到“质”的不同。进入开放年代,沧海横流,每一个人都得在社会大潮中沉浮,似乎更加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连一些有胆略的“弄潮儿”,一些“显赫”之辈,也不免如此。君不见,昨日为先锋,今天已落伍;君不见,许多光鲜之物,转眼已成“明日黄花”?多少欢笑、多少悲啼、多少感慨由此而来,不正是在情理之中吗?因此,生在这样的时代,不论其成其败,不论得毁得誉,大约每隔几年就会有一种很强的沧桑意识植入内心,而且会挥之不去。“人生何处不沧桑”,我们自然有了这样的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