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详情页

上海打造“漕河泾模式”: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

2019-03-27 18:27 经济参考报

十年前,为缓解科技型、创业型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上海徐汇区政府、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及金融机构三方合力打造的漕河泾融资平台诞生。如今,运行了十年的漕河泾融资平台在“双无”放贷的情况下,没有一笔坏账发生,可谓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作为科技金融服务的一张闪亮名片,“漕河泾模式”为纾困中小企业、培育科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6000万元撬动17.5亿元

漕河泾融资平台自2009年发轫至今,共向417家(次)企业发放贷款,融资额度达17.5亿元,其中既有依靠平台的资金渡过难关从而转危为安的企业,也有通过平台穿针引线从而获得金融投资机构青睐成为行业翘楚的企业。

“十年间,融资平台规模已发展至6000万元,‘园区+政府+银行’联合服务中小企业的模式可谓一大典范。”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宏伟介绍,当时漕河泾开发区以微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集聚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徐汇区教育、科技力量雄厚,将科技发展作为重头戏,交通银行也为此跨出积极的一步,形成了三方合力的构架。

“漕河泾模式”逐渐被市场所认可,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融资平台的各方压力可想而知。“十年来,6000万的风险金撬动了银行信贷资金17.5亿元,覆盖企业达到400多家,至今没有一笔坏账,各方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王宏伟感言。

然而,在这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赖浩锋回想说,在融资平台刚启动的那一段时期,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处于从“0到1”的摸索中。科技小微企业经营稳定性差,平台又是“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说句实话,心里一直也是悬着的。这也倒逼平台的第四轮改革,开始探索“股权+债权”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实现“投贷联动”,同时也将放贷的企业拓展到漕河泾以外的整个徐汇区。

做“有温度”的融资平台

融资平台多年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合作银行的支持。从最初与交通银行、交银国信以信托模式合作发放贷款,到第四轮引入浦发银行和上海银行,科技金融的普惠力度在这十年间持续增强。

“刚开始感觉这些报表实在太难看了,我走了那么多支行,从来没有批过这么小金额这么频繁的贷款。”交通银行徐汇支行行长董怡蓓坦言,那时有困惑也有质疑,但是当参加这个平台的会议后彻底转变了,平台每个月都会上演一次热闹的贷审会,一起来讨论贷款这点事儿。因为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有时一笔几十万元的融资,也可能成为推动业务的爆发点。

银行困惑的另一方面来自于风险控制的难度成倍增加。此时,政府部门拿出企业工商、税收、法律情况,银行关注财务报表等数据,大家各有分工,多维度数据一字展开,才能形成“精准画像”。

细数十年来的数据,交通银行通过该平台向394家(次)企业发放了16.1亿元的贷款,不仅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更帮助企业得以发展壮大。其中,有几十家企业已成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有39家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另有3家被上市公司收购……

作为漕河泾服务的后来者,浦发银行从平台发展的第四轮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吸引我们的是这个平台的温度,融资平台不仅是简单地看报表,而是把银行和企业融合在了一起。”在浦发银行徐汇支行副行长沈燕冰看来。

让科技型企业融资得到更多支持

近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转型,伴随着持续的变革,企业也在变革中起起伏伏。面对逐利的市场各方,漕河泾融资平台始终秉持着其公益特性。

雪中送炭,一直是各家中小企业对漕河泾融资平台的评价。上海鸿研物流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对此特别有感触。他说:“2018年贷款平台的作用特别大,公司从1月份开始就谈融资,虽然拿到6个融资方案,但下半年所有的投资方都不愿意掏钱,打乱了我们的阵脚。此时,只有融资平台放贷规模没有变,1个月内就有1000万元到账,从而为我们敲开其他银行大门打下了良好基础。”

除了雪中送炭,平台也为各家企业锦上添花。上海东升新材料有限公司这两年进入环保材料领域,刚好遇上了“风口”。上海作为垃圾分类的示范城市,生物降解需求巨大,同时公司跟菜鸟合作快递包装的生物降解,又乘上了新的发展“高铁”。“公司已将生物降解这方面做了新的架构,希望能推到科创板上市。”上海东升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晓旦告诉记者。

事实上,漕河泾融资平台及合作主体恰是感受到了中小企业在近年来复杂形势下面临的多方压力和挑战,始终致力于向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便捷高效、高性价比的融资服务,以及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全方位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

展望未来,王宏伟认为,一定要让钱发挥最大的效益,让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得到更多的支持,孵化出自己的“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解欣洁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