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部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超过20万。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选购一款安全的车至关重要。而究竟何为安全的车,则常常需要汽车碰撞测试评分来衡量汽车的安全性能。
目前全球比较知名的碰撞测试有中国的C-NCAP、欧洲的E-NCAP和美国IIHS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新登场的C-IASI系统被称为“中国版的IIHS”,也有声音称,C-IASI系统将颠覆原来的C-NCAP成为最为权威的评测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一下这几套碰撞测评体系。
根据各国道路事故情况各有侧重
目前关于汽车的专业碰撞测试有很多,而各个测试机构都有其独特的“镇家之宝”碰撞项目,如今就来寻根溯源,详细对比他们的“家底”究竟如何。对比之前需要明确的是,标准没有好坏,只有在一定的经济成本的限制下,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对人身的伤害,才是判断测评标准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欧洲,认可度较高的是E-NCAP,这是出现比较早的汽车评测机构,也被公认为是目前最权威的测评体系。E-NCAP特别注重对儿童的保护,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特色。测试时,E-NCAP机构采用匿名的形式向经销商购得车辆,以此避免作弊的行为。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E-NCAP的评测标准相对比较完善,其测试结果也被世界各地所信服。
在国内,比较权威的汽车安全评测体系是C-NCAP。由于中国的道路情况和欧洲的道路情况较为相似,因此C-NCAP的评测标准也是在借鉴E-NCA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有些测试项目上甚至比E-NCAP更为严苛。比如2018年新规中的侧面碰撞的可变形壁障对于车身结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还将电动汽车碰撞后的电安全纳入了评分方案,因此如今想要获得C-NCAP的五星评价,真有需要两把刷子。
IIHS则是美国的评测系统,其作用是让汽车保险费率与汽车安全设计水平匹配起来。其中,针对美国国内的道路事故情况,IIHS尤为重视25%小重叠碰撞测试。这种小区域重叠偏置碰撞避开了典型车辆的主体缓冲结构,因此对车辆车身结构设计以及乘员舱保护程度等安全性能的要求也与其他国家的测试体系不同。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IIHS的组建方来自美国的保险机构,也会因此侧重保险公司的利益。
而最新诞生的C-IASI全称为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共同推出。C-IASI也被称为“中国版IIHS”,因为IIHS中特有的25%偏置碰撞以及车顶静压测试都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了C-IASI中,这也意味着对于车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且和IIHS更为相似的,C-IASI的组建方之一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的股东来自国内的八家保险公司,这也意味着其也是从保险视角出发的碰撞测试,重点关注车辆撞击后修复给保险公司带来的直接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C-IASI的测评项目包括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和车辆辅助安全四个方面。不过近期C-IASI的测评结果仅公布了关于碰撞方面的信息和得分,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维修经济性指数的结果并未公布。对消费者而言,C-IASI出现后自己的保单内容和保险费用是否会发生改变,也是需留心之处。
C-IASI能代替其他测评吗?
事实上,各个国家的评测系统不同,源于国家的实际道路驾驶情况千差万别。
比如美国许多州的交通法中并未强制驾驶员佩戴安全带、很多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等,而IIHS则是完全基于美国特殊的道路交通状况以及美国特殊的法规而设立的一项标准。在美国实际道路驾驶事故中,25%侧碰的发生概率比较高,事故造成的重伤和死亡率也很高,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测评系统非常注重25%的侧碰。而在中国的道路事故中,25%小重叠碰撞的发生概率较低,同时追尾等100%碰撞情形则十分常见。针对这一情况,C-NCAP测试中有着十分严苛的的正面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在IIHS测试中,日系车经常能获得较高的评价,而在和IIHS相似的C-IASI的碰撞测验中,获得最高评级“G”的车型丰田凯美瑞和本田雅阁也均为日系车。因为美国是日系车最重要的市场,专为美国路况和法规量身打造的日系车也更易脱颖而出。
由此可知,由于国内外法规及国情的不同,车辆具体配置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最终的碰撞成绩其实不能完全代表车型在国内法规及路况下的表现。事实上,即便同一车型在不同国家的测试结果也千差万别。换言之,即使在一个国家通过测试获得五星的车子,如果没有经过其他国家标准的适应性改造,也很难取得好的成绩。以思域为例,其在IIHS系统中获得了最高等级“G”的评定;但在2017年的E-NCAP测试中,思域仅获得4星评价。
总体而言,C-IASI的发布有其积极的意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保费体系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现在美国只有一套标准,在中国则有两套标准,这也意味着未来对国内车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续,C-IASI碰撞测试很可能与C-NCAP互相吸收借鉴,共同推动中国汽车碰撞测试的标准化和完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