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就没有未来。”1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在《电动汽车安全指南》发布会上如是说。
近两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上对安全性认识不足,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累积不够,全链条中安全交互机制没有形成,导致了近段时间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频发,多起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对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共发生了59起。其中,新能源乘用车起火33起;新能源商用车起火26起。电动汽车起火主要原因是碰撞、自燃浸水等。
针对电动汽车起火事故频发现象,工信部于2018年9月25日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载货汽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将排查重点锁定在了新能源乘用车和载货汽车上,要求生产企业尽快对所生产的新能源乘用车及物流车产品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工作。
事实上,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起火事故发生率来说,新能源汽车起火率比较低,但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关注度和顾虑却更高。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对燃油车自燃的可控性比较了解,但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如自燃)的可控性却并不能完全掌握。
《电动汽车安全指南》显示,电动汽车安全性事故原因比较复杂,具体与材料选择、电芯和模块结构、系统集成、连接结构、整车匹配设计、生产管控、产品试验验证、售后服务、充电设备和工程电子、充电运维管理、回收再利用过程安全管理、火灾管控方法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2016年开始,工信部就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工信部已经完成《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在抓紧履行报批程序,这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品报批准入的基础要求。”罗俊杰透露,工信部将尽快发布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