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汽车

绿驰汽车选择代工,内忧外患何以为继?

2019-05-24 09:04 蓝鲸汽车   万雪飞

近日,有媒体报道,绿驰汽车将于近期与长安铃木在重庆签订联合制造协议,双方将联合生产一款电动车。而此前这家造车新势力公司在江西建造生产工厂,以期通过申请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在新的政策执行之后,这条路已经走不通,继而才选择代工。

与此同时,绿驰汽车成立三年至今融资未有进展、首款量产车鲜有消息公布,公司高层却变动频频,原联合创始人兼CEO王向银在量产前夕离职。

随着新能源补贴的退坡,传统车企对新能源的加码,让这个内忧外患的造车新势力压力倍增。

申请资质无果,代工瞄向长安铃木

据媒体报道,5月24日,长安汽车将与绿驰汽车在重庆举行联合制造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由长安旗下的长安铃木为绿驰汽车代工。

早在2018年6月,时任绿驰汽车CEO的王向银曾向媒体表示,“绿驰通过联合制造(即代工)、自主申报、购买资质三条渠道并行走。现在联合制造基本敲定了,一个月或两个月发布与国内成熟车企合作的情况,首款量产车会在这家车企生产,未来其他产品会选择不同合作伙伴。”

此后近一年的时间,绿驰汽车屡次传出与车企合作代工的消息,合作对象包括东风裕隆在内的多家车企,此次则是长安铃木。

事实上,绿驰汽车一直为生产资质奔走,2018年6月22日,绿驰汽车生产基地正式落户江西,根据合作协议,绿驰汽车计划总投资55亿元,占地106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规划产能20万辆/年,一期建成后可达10万辆/年。

然而,寄托于在江西拿到准生证的绿驰,日前,由于江西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过热被国家发改委点名批评,江西省政府对审批资质转而持谨慎态度。这意味着没有生产资质的绿驰汽车在江西很难走资质审批这条路,只能通过代工或则收购资质。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选择代工模式,可以优势互补,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缩短生产周期,使产品早日上市。另一方面,对于传统车企而已为造车新势力代工则可以充分利用闲置产能。”

公司仅2人持股,成立三年未融资

除了为资质发愁之外,蓝鲸汽车记者发现,近期,绿驰汽车发布近100条招聘信息,其中就包括融资总监副总裁等岗位。由此来看,绿驰汽车近期打算融资。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表示,“造车就是一个很烧钱的事,所以新创企业想要造车,至少需要200亿以上的资金准备,否则别想做好。”

启信宝数据显示,绿驰汽车于2016年08月24日成立,注册资本13.46亿元,其中任亚辉持股70%,刘安持股30%,融资信息为“无”。这意味着,成立快三年的绿驰汽车至今未实现融资。绿驰汽车想要靠两个人就实现造车梦是天方夜谭。

2018年包括蔚来、小鹏、爱驰等在内的至少8家造车新势力拿到融资,而随着造车热潮的冷却,2019年资本对造车的投资持谨慎态度,2019年至今仅有4家造车新势力获得融资。

2019年3月8日,威马汽车完成30亿元C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已近230亿元;4月,合众汽车宣布完成B轮融资30亿元,累计融资已超过70亿元;4月14日,天际汽车宣布完成20亿元A轮融资,累计融资已超过65亿元;5月16日,新特汽车宣布已完成B轮融资,具体融资金额暂未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最新融资,除了威马汽车由百度集团领投,合众汽车、天际汽车、新特汽车均由当地政府领投或参投。

“目前融资环境比较严峻,随着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投资热度减退,如果没有当地政府支持,绿驰汽车融资并不轻松。”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高层动荡,联合创始人已退出

除了外部申请资质和融资不顺之外,绿驰汽车内部高层也出现动荡,今年4月,公司原联合创始人兼CEO王向银已于离职,由绿驰汽车集团原常务副总裁任亚辉接任。

启信宝数据显示,2019年3月25日,绿驰汽车发生多项工商信息变更,其中,公司名称由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变更为绿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王向银已退出,变更为任亚辉;公司监事由李三艳变更为刘志强;另外董事一栏新增刘忠厚、张建洲、丁哲、JIFANGSHENG等人。

在绿驰汽车的官方网站上,其核心团队成员中已去掉王向银,现有成员中来自传统车企的仅有目前任绿驰汽车集团副总裁、兼任江西绿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质量管理者代表的刘忠厚或将离职。

刘忠厚曾任东风裕隆执行副总经理,这也是此前绿驰汽车对外透露可能与东风裕隆联合生产的原因,而现在来看,东风裕隆不再是选择,而江西生产基地短期内没有生产资格,其在绿驰汽车发挥的作用有限。

在产品方面,相比已量产并交付的蔚来、小鹏、威马等造车新势力,绿驰汽车至今未有一款量产车上市。根据绿驰汽车产品规划,其首款量产车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是一款紧凑型纯电动SUV,内部代号绿驰M500。

但随着新能源补贴的退坡,传统车企对新能源的加码,留给造车新势力的窗口期已经不多了。罗磊认为,未来能够活下来的新造车企不会超过10家。

责任编辑:汽车组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