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

一大波独角兽望在沪养成  靠上海创新“厚度”

2018-03-26 16:30  08:06:00

“我们公司过去引进了4位副总、5位总监,都是在上海招到的。”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华领医药”)总经理陈力说,他对新招来的高端人才比较满意,这些人才在跨国公司锻炼过,具有国际化标准和理念。

3月23日,陈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着力吸引高端人才十几年前就已开始,上海的管理者也一直在调整人才政策,改变旧有的人事管理逻辑框架,以适应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有的地方雷声大雨点小,上海是春雨润物细无声:政策比较细致,切实可行,能让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说。

陈力2004年从美国回到上海张江,一手创立了罗氏中国研发中心,2011年又在张江开创自己的事业。扎根张江十几年,他充分感受到上海这些年对高端人才的重视和热情。

3月23日适逢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要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提升上海创新“高度”;打通体制机制瓶颈障碍,加快上海创新“速度”;厚植科技创新人才优势,夯实上海创新“厚度”;打造更优创新创业生态,提高上海创新“浓度”,努力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处处长叶霖霖表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在人口总量控制下不限制人才,精准灵活地运用人才政策,尤其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比如金融、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

聚天下英才

不仅是研发人才,上海也注重引进管理、金融等类型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多重需要。

陈力表示,区一级的人才管理部门经常深入他所在的公司,听取创业者企业家的想法。他还参加过政府部门出资组织的CEO培训班,这个班旨在帮助创业者们更快地掌握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等专业技能。

正是在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上海形成了一些切合实际的人才政策。

2016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即“人才‘30条’”),围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和“放权松绑”,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30条”发布以来,上海各相关职能部门扎实推进,累计出台了69项配套政策,确保人才“30条”可操作、可执行、可落地。

海外人才集聚方面,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了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等累计25条集聚海外人才的政策组合拳,确立市场、单位、行业的人才评价决定权。目前,在沪工作外国人才达到21.5万人,占全国的23.7%,位居全国首位。

在高层次人才集聚方面,上海则通过综合运用国际通行的合同管理、议价薪酬、异地工作等市场化举措,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式,面向全球集聚人才,海外顶尖人才引进方面因此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今,上海集聚了以诺贝尔奖得主弗兰克·威彻克(Frank Wilczek)、巴里·夏普莱斯(Karl Barry Sharpless)、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为代表的一批顶尖人才。如上海科技大学通过全球招聘已选聘387位专任教师,其中包括98位常任教授、289位特聘教授,除3位诺奖得主外,还有6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这些高端人才的集聚,如同雪球会越滚越大。正如陈力所说:“人才高地才能接住高端人才、大师级人才。”张江成为全国医药研发的高地,正是因为这里有良好的产业环境,而产业环境的核心是人才环境。

“罗氏、葛兰素史克、辉瑞、阿斯利康、赛诺菲、和记黄埔这6家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的7位大佬选择留在浦东二次创业,正是因为看中这里的人才优势和创新环境。”陈力说。

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就在3月21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两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李强在会上强调,要广泛凝聚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力量,打造更优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设全球性人才高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华领医药就处于上海市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只用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引进全球首创糖尿病治疗新药HMS5552的临床研究,拥有其全球市场许可,Ⅲ期临床也在2017年顺利启动,预计2020年药品可以在中国首先上市。

如此短的时间成效斐然,陈力认为,这得益于张江的医药创新生态环境和华领医药“中西合璧联合创新”的理念。华领医药与上海及其周边企业、研发单位、医院、大专院校等联合研究、共同开发全球原创药物,大大提高了效率。

华领医药不需要自己建立实验室,可以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进行实验室技术研究,由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来生产产品,药物研制过程中的细胞和动物实验、药代动力学测试、药品安全评价等都可以找到上海企业来对接。

华领医药的发展也得利于国际大师和医药高峰人才入围华领项目管理委员会,为华领医药研发立项、产品引进和开发,引路护航。

“今后三四年,上海将产生一大批生物医药独角兽企业。”陈力对此充满信心。

放权松绑

去年9月,上海的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项目,卖出了4.57亿美元(约合28.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引发轰动。

这也是目前中国制药领域金额最大的成果转化合作项目。

具体而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与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达成授权开发合作协议:信达生物以首付款、研发里程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共计4.57亿美元另加销售提成的方式,获得该所肿瘤免疫靶向小分子抑制剂IDO的全球独家开发许可权。

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上海的人才“30条”功不可没。

人才“30条”重点推进下放权力、放大收益、放宽条件、放开空间,努力把权和利真正放到市场主体手中,保障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30条”明确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三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活力,涌现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其中就包括上述价值约29亿元的成果转化项目。

上海市还修订了《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下放设备费预算调整权限,明确通过公开竞标获得的科研项目劳务费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将劳务费支出占专项经费支出控制比例由原先的20%提高至30%,将原劳务费支出控制比例50%的适用范围由原来的软件开发类、软科学类项目扩大到基础研究领域项目。

正如李强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他表示,上海要以更大的力度引才聚才,抓好人才“30条”落实,聚焦重点、优势领域和顶尖人才精准施策,打造人才高峰,建设全球性人才高地。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非常之才,要不拘一格、大力引进,不简单唯学历、职称,坚持市场发现、实践评判。要以更好的环境用才兴才,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