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产需矛盾进一步扩大 动力电池产业谋求协同发展

2018-06-27 20:59  中国财富网   吕天玲   原创

中国财富网讯(吕天玲)6月27日,“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本次论坛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动力电池与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等协同发展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在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目前动力电池出现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现象。随着市场两级分化加剧,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业内人士称,电池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之中,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

锂电池产需矛盾进一步扩大

在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的发展方面,锂电池生产所需的锂、钴等上游材料近年来价格上涨迅猛,重要因素是动力电池市场大幅增长,锂、钴等资源需求急剧增加。

据统计,2017年,我国动力型锂电池出货量达到了39.1GWh,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锂电池产销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这同时也带来对锂、钴等资源的巨大需求。

但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即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出寡头垄断特征。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电池企业面临着双重压力。

对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建议,国家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发展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以防上游资源垄断导致的发展问题。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则建议,一方面要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新的电池材料,摆脱瓶颈制约。他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

陈清泰还指出,从新型电池技术布局来看,固态电池发展值得关注。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高原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短期或中期内固态电池可能实现突破。固态电池会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提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具有技术优势,能够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

协同发展提高全行业竞争力

动力电池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

在论坛上,韩国SK Innovation电池事业本部长姜相焄表示,该公司正积极在华进行产能及研发投资,打造具备价格优势的电池。

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低水平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约150家降到2017年的100家左右,1/3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从企业关系来看,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关系已经不仅是纯粹的供需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更深层次战略合作。

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亮认为,应让动力电池生产商从前端介入,与整车厂共同参与研发设计,让电池生产商充分了解主机厂的配套需求;整车企业需要抛开整车厂与供应商的固有关系,转而成为密切配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电池技术的迭代与进化。

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密则从主机厂的角度提出建议,作为一个新兴企业,云度也在积极思考怎样应对即将到来的无补贴时代,以及如何在全球市场进行布局。这些都需要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

进一步加强产业和企业协同发展成为多位嘉宾的一致看法。动力电池是一个高技术新兴产业,这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与产业的协同合作,只强调动力电池单个主体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业需要。电池企业应该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和核心材料、整车回收、梯次利用等企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梁肖廷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