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块钱的衣服可以买,支付8块钱的运费不行;超市购物一大堆,可是买2毛钱的购物袋不行;在外吃饭上千元可以,外卖没有凑够满减不行……
多数人对90后出现的消费观“反差萌”表示不解。这种消费观也被打上了诸多标签,比如“年轻人的消费”“非理智的消费”等。
对90后消费观“反差萌”的评价集中反映了公众对两个问题的关注:一是为什么会出现“大消费放得开,小消费把得紧”的现象,二是这种消费观念为什么会在90后年轻群体身上出现。90后作为“独子”的一代,在中国几代人中较为特殊,从性格、家庭再到现在的消费观的讨论,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关注。
如果剖析问题本身,“反差萌”消费观的出现也是理智消费的结果。从消费者角度讲,消费是一种文化活动,而非纯粹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开始之前,人们往往要赋予商品一定意义,比如喝茅台酒,往往体现出茅台酒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其本身固有的使用价值。
法国消费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将商品的社会文化意义定义为一套“符号”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符号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出现的“粉丝经济”、网红带货等现象都是对符号消费的重要解释,消费商品实际上是在消费艺人、偶像、网红等的符号价值。
就800块钱的衣服与8块钱的运费两者而言,我们需要超越数字上的比对。人们在大消费上放得开,是因为800块钱包含了衣服的实用价值、耐用价值、时尚、品牌、更好的社交形象等丰富的意义。而对于8块钱的运费而言,人们看不到超过物流运输本身更多的意义。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如果能看到8块钱物流费的背后是无数工人连日搬运、星夜赶路,这些人就能看到8块钱的支付有其合理性,甚至会产生对这种劳动的同情心。
符号消费的意义在于这是消费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仍然遵守该花则花、该省则省的原则。钱用在刀刃上,而这个刀刃更多的是对商品社会文化意义的认同。
因此,“反差萌”的消费观仍是一种理智的消费观,仍是理性计算的结果。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都有着以符号为价值核心的消费驱动力,相异之处在于每个时代的消费符号大不相同,符号消费背后折射了文化的时代变迁。
对于“反差萌”消费观的出现我们不必急于反思,甚至将其视为非理智。我们也需要破除对90后的刻板印象,这一代人并无特殊之处。对于90后来说,也需要正视自己,不能让各类标签束缚自己的思维与行动。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