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个人信息保护路在何方?吴晓灵:必须用好这个抓手

2021-06-10 19:45 中国财富网   梁艳红   原创

当今社会,金融科技极大地简化了金融行业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了资金融通的边际成本,开辟了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与此同时,金融和技术的业务边界逐渐模糊,存在较多的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平台科技公司在展业的过程中,过度收集用户信息、隐私保护不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问题为消费者所诟病。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谁来承担起保护的责任一时间成了焦点话题。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总顾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吴晓灵6月10日在《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监管研究》课题发布会上表示,保护个人信息必须有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个人数据账户制度。

吴晓灵在《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监管研究》课题发布会上发言

吴晓灵解释说,无论是原始数据还是分析数据,只要能够识别客户主体,就是我们保护的重点。记录数据要经历产生、采集、转换、存储、应用、协同、归档、销毁等过程,问题也都是在这些环节中产生。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怎么样来保护个人的隐私?吴晓灵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通过立法来明确个人信息的范围和怎么样来保护它。第二,要对所有的应用程序、算法、APP进行审查,通过审查来保证其对个人信息的搜集是依法合规的,最小必要的。第三,要建立个人信息账户制度。通过个人数据账户,确保个人对数据收集的充分知情权,维护个人数据权利,提升数据收集环节的规范程度。同时,在个人授权的前提下为数据需求方堵旁门开正门,不仅体现“我的数据我做主”的原则,同时还能促进数据协同环节的规范和发展。

吴晓灵强调,总体上来说,如果保护个人信息必须有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个人信息账户。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在会上对个人数据账户制度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在他看来,个人数据账户应当类似于银行账户,每个人都对自己在平台上留下的数据有足够的掌握、理解和控制。

“我们提出建立个人数据账户制度,希望能够在这个制度的前提下,推动数据开发出更多的价值,满足数据服务于个人或者是公共管理的需求。”丁安华称。

在吴晓灵看来,对于产生数据的平台,在确保数据脱敏并不可追溯的前提下,可将数据加工为产品并进行交易。这体现了数据是个人与平台共有的属性。允许第三方平台经个人授权后,有偿访问个人数据账户并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能体现数据的公共资源属性。希望个人数据账户能为数据资源的协同开发运用建立良好的基础制度。

责任编辑:何苗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