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讯(郭俊)360回归A股、富士康36天闪电过会、“独角兽”IPO绿色通道或将开启……近期,关于监管层支持创新型“独角兽”企业上市的消息持续发酵。一时间,“独角兽”概念蹿红。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若机构投资不慎,市场热炒之余,“独角兽”则有可能变成“毒角兽”。
聚焦
“独角兽”长啥样?
“独角兽”原为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虚构生物,稀有又高贵。它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姿态潇洒飘逸、美丽动人。
如同“黑天鹅”、“灰犀牛”等概念一般,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独角兽”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
2013年,美国风险投资人Aileen Lee首次用“独角兽”这个词来形容那些创业十年左右、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暂未上市的企业。很快,这个词便流行起来,被很多投资者和创始人使用,并成为硅谷的一个常用术语。而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则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认为,截至2018年2月底,全球独角兽俱乐部共有230家企业,总市值达8019亿美元。中美两国在数量方面成为双寡头。
时至今日,“独角兽”一词已经成为企业价值的体现。社交圈流传着“美丽的独角兽人人都想拥有”,捕获一只“独角兽”,除了带来不菲的财富回报,还可以赢得美誉。被冠以“独角兽”称号的企业,其关注度和“吸金”能力将显著提升。
在接受中国财富网采访时,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表示,“独角兽”一般诞生于新兴行业的细分领域,且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有创新的产品或商业模式,能实现高增长。比如BATJ,在未上市前,属于绝对的“独角兽”。但是,“独角兽”也具备初创企业常见的特征,关键的一点是,大多数企业尚未实现盈利,处于亏损状态。
发现
中国“独角兽”在哪儿?
作为世界第二大“独角兽”孵化国,中国“独角兽”主要集中于“北上杭深”四大城市,更多分布在互联网领域。
据《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可知,截至2017年11月30日,中国“独角兽”上榜企业共120家,总估值近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超级独角兽”数量占上榜公司总数的6.67%,占总估值的50.22%,排名前十的“独角兽”中,有8家估值超800亿元。
“北上杭深”四大城市中,北京居首,有54家企业上榜,占上榜企业总数的45%;上海、杭州分列第二三位,分别有28家、13家企业上榜;深圳以10家企业上榜,排名第四。
按行业划分,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领域内跑出的“独角兽”数量占到上榜企业总数的50%。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务领域的“独角兽”最多,各有22家,在14个行业中并列第一;互联网金融行业排名第三,涌现出17家“独角兽”。此外,文化娱乐、汽车交通和医疗健康也是“独角兽”较为集中的行业。
机构方面,红杉资本成为捕获“独角兽”最多的投资机构,投资了今日头条、大疆、京东金融等27家公司。腾讯和经纬中国分别捕获21家和15家,位列第二三位;高瓴资本、启明创投、IDG资本等紧随其后,亦表现不俗。、
另外,从“独角兽”的估值排名来看,蚂蚁金服、滴滴、小米成为前三甲企业。
思考
不要让“独角兽”成为“毒角兽”
顶着10亿美元估值的光环,让“独角兽”在资本市场上闪闪发光,令人向往。殊不知,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如同玫瑰,美丽也会带着刺。
业内人士表示,机构投中“独角兽”固然美好,但是一味跟风,失去理智,则可能得不偿失。甚至蓦然回首,还会质疑投中的是“独角兽”还是“毒角兽”?
张驰对中国财富网表示,“独角兽”有时候也会变成“毒角兽”。他解释说,比如用估值去衡量独角兽,也会存在造假现象,若请“托儿”去投资,估值也会随之上涨。同时,“独角兽”大部分是亏损的,没有盈利。“一般是先烧钱‘烧住’市场,然后再寻找盈利模式。”
其实,作为新经济企业翘楚的“独角兽”,它的高估值还与市场环境有关。以奇虎360为例,该公司从2016年3月确定私有化,到2018年2月回归A股完成更名,不到两年的时间,公司业务并没有显著变化,但市值较私有化时的93亿美金却出现了近6倍的增长,更名当日,开盘市值超过4000亿人民币。张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60回归A股后的市值翻倍,主要是由于A股市场新经济企业稀缺,一旦出现,极易受到追捧,而核心原因还在于A股市场对企业估值过高。
此外,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秘书长徐勇也向中国财富网表示,“独角兽”并不是“十分美丽”,背后也存在泡沫,很多“独角兽”最后可能成了“独角尸”。
“一方面,所有的投资人都是靠对未来的预测来支撑自己的估值,而未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有些独角兽是靠投资人硬催生出来的。比如去年的共享单车大战,涌现出ofo、摩拜等企业,但是,倘若某一家失败的话,将会导致投资者几十亿元的投入泡汤。”徐勇解释说。
“独角兽”更多是一个俗称,而“独角兽”的估值计算,与其融资能力息息相关,以最近一次的累计融资、占据的股份为最大考量。“独角兽”在发展的前期也通常处于巨额投资阶段,等烧钱烧到一定程度,再去寻找盈利模式。
此外,头部“独角兽”项目,业界也称之为“白马项目”,它的特点是估值高、风险低,收益也相对较低,但是投资门槛却很高,资本争相抢夺。
张驰指出,当下很多机构对“独角兽”存有追风现象,在没有尽调的情况下,因其“知名”而投资,带有“闭着眼睛去砸钱,赌一把”的心理。
对于跑出来的“独角兽”,张驰认为,普通机构投资的意义不大。目前,投资“独角兽”以产业基金为主,去做产业布局,如银行、保险资金等,私募机构少有涉及。“对于这些标的,一般机构根本没有办法去竞标,实在是太贵了。”
徐勇也认为,成熟“独角兽”的爆发性增长很难,如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估值的突破。若机构再去投资,回报率也会有限。
从早期投资的角度,徐勇建议机构要摆正心态。“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投中独角兽难度挺大,不一定能‘撞得上’,可以向往,但切忌盲目追风。投资机构应该有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在所熟悉的行业内深耕,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方面都会比较可观。”
张驰表示,“从社会层面,若大量资金都跑去追求独角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此时,美丽的独角兽是不是带点儿‘毒’了?”
张驰认为,“独角兽”估值过高的难题目前并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法。对于企业来说,估值越高,融资越有利;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投中的机构期望抬高估值,以实现高回报退出,而未投中的机构,对高估值“独角兽”存有怀疑,但又助推企业估值“坐地起价”;对市场来说,“独角兽”企业的高估值已经引起注意,但落地的制度尚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