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债券、信托违约的消息集中爆发。
近日,中信信托发布临时信息披露报告称,其发起设立的“中信·长天2号北京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借款人北京黄金发生实质性违约。中信信托向北京黄金实际发放总额为5.45亿元的贷款款项,由中青旅实业提供无限连带保证责任担保。中青旅实业在其出具的《延期兑付申请函》中称,因“资金链紧张、原计划的资金筹措方案目前尚未落实”导致无法按期筹措足额偿还到期债务,并表示,将于7月4日偿还相关欠款债务。
事实上,这只是近期以来信托业内违约事件的一个缩影。
2018年年初,云南资本及旗下子公司未能足额偿付本息导致中融信托两款产品延期兑付,此后信托业内延期兑付、实质性违约等事项层出不穷。从涉事信托公司来看,无论是资本实力充足、稳健经营的头部公司,还是发展激进、排名稳步上升的业内新锐,在大浪袭来之际,均不免“中招”。而从违约企业所属行业来看,无论是收益较高的“房地产信托”还是投资者认可度较高的“政信信托”,均集中“爆雷”,不得不令人感慨“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此外,由于信托的私募特征,其违约事宜往往不易为人所知。此前信托业内的多起风险“翻上台面”,信息大多数来源于投资人的主动爆料,以期得到媒体介入以推动项目兑付,可以推测,信托风险数量并不止市场上曝光的这十几起。另外,在债券违约不断出现之时,这些发债公司背后,不少也有存续信托存在。
“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此前部分企业依靠金融机构资金激进扩张,早已习惯“左手进右手出”的负债经营模式。而“去杠杆”、融资渠道收紧、“借新还旧”难以持续的背景下,部分公司逐步出现流动性危机。
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信托公司的应对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业内呼吁“回归信托本源,加强主动管理”的今天,信托公司加强投中、投后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除在事前加强项目尽调、设计增信措施外,还要注意动态观察融资方资金情况、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做好财产保全、确保抵质押资产能够得到变现等。
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硬性规定落地之后,信托公司“补短板”的需求更加迫切。注重业务规范,提高风控要求,避免“行差踏错”,将是信托公司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信托“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目的,才能真正对得起“信任托付”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