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外资机构逾10家 内外资私募共舞

2018-05-28 14:24  中国证券报

面对国外基金的竞争,国内本土私募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本土私募更易取得信任。资管行业的基石是信任。相较于外资机构,本土机构更容易取得信任。国内私募好比都是邻居家的小孩,看着长大的,知根知底。例如,公募基金出身的明星基金经理在初期的发展中有优势,募资相对容易。此前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兴全的总经理杨东,尽管足够低调,但仍然不乏拥趸。与之对应,投资者对于国际大佬实际还是很陌生,比如贝莱德、瑞银这些全球管理资产前列的公司,在国内不少高净值客户眼中不如淡水泉、景林、高毅、星石等知名私募有号召力;其次,国外知名机构更强调的是组织、机制,“人性”不足,他的基金经理光芒很弱化。国内私募规模相较国外还很小,往往创始人决定了公司的投资风格。而在传播上,明星基金经理更容易传播和接受;最后,本土基金在投资策略上具一定优势。我们的资本市场是逐步完善的,也决定了规则是在变动之中。本土私募,生于斯,长于斯,对国内环境更了解。

而本土劣势即是海外基金的优势。国内环境相对单一,普遍交易的品种是二级市场的股、债,国内的衍生产品也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始阶段,远不如海外基金面对的工具丰富。衍生品市场具有套期保值,分散风险的作用,作为一个资本市场大国,其大力发展有其现实的逻辑。近几年来,上证50期权、原油期货等等都陆续面世,衍生品市场逐步发展。海外基金,特别是对冲基金在这上面都积累了大量经验,新投资工具的诞生让海外基金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事实上,海外基金在国内设立的首只产品,都瞄准自己的优势。如英仕曼成立的第一只产品即为量化产品,路博迈成立的产品是债券产品等。

在与本土私募和海外基金的接触中,笔者认为海外基金风控意识也较国内私募更具优势。海外基金普遍重视风控,相形之下,木土私募对风控的理解还处于比较前期的阶段。笔者认为私募的风控至少应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运作上的合规,遵行现行的法律法规,关系生死存亡;第二层是净值层面,风控应该确保公司投资风格长期稳定;第三层是人员管理流程,包括内部制度、信息披露等。笔者发现近年来,国内私募公司越来越重视风控,运作也越来越规范。在中国主场作战,内外资私募各有优劣,“扬子鳄”不必畏惧 “华尔街之狼”。

责任编辑:任梅子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