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债券风险加速释放的背景下,仍处于存续期的保本基金也承受着较大压力。数据显示,尚未到期的100多只保本基金中,已有多只产品单位净值小于1。这些基金的净值若在到期日之前无法回到面值以上,则基金公司将承担保本清偿的压力。
多只亏损产品临近到期日
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显示,目前处于存续期的103只保本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中,已经有多只基金的净值跌破1元面值,并且其中一些基金正逐渐接近到期日,留给基金经理扭转局势的时间已经不多。
比如某保本基金,截至5月25日的单位净值为0.9790,而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9月25日,保本周期3年,即将于今年9月25日到期。这意味着,基金经理需要在不足4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提升业绩,否则基金公司将承担到期偿付差额的压力,该基金一季度末的份额为9152万份。从该基金的业绩走势来看,净值下跌的时间区间主要是在今年,今年以来该基金净值下跌了4.86%。
值得一提的是,刚过保本期3个交易日仍在赎回期操作的另一只保本基金,5月22日单日净值暴跌达11.44%。该基金第一个保本周期为2016年5月17日至2018年5月17日,到期操作期间为2018年5月17日至2018年5月31日。5月17日到期日单位净值为1.0210,5月22日大跌至0.9060,此次大跌恰好发生在保本周期刚刚结束之后,尚未赎回的投资者能否享受保本待遇,引发市场关注。
大扩容后遗症显现
上轮保本基金大扩容发生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当时投资者入市情绪趋于谨慎,自带“避险”功能的保本基金风潮渐起,基金公司纷纷跟风发行。当时即有人士担忧,市场环境不利于保本基金的操作,如果保本基金无序化发行,一旦遭遇极端行情非常容易危及基金公司体系。之后,监管层注意到连带责任担保方式保本基金的潜在风险,暂缓保本基金发行,最后一只保本基金成立日期定格在2016年9月29日。
在打破刚兑的政策大环境下,2017年2月《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出台,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存续保本基金陆续在到期后启动转型或清盘,保本基金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由于保本周期通常为2-3年,因此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是保本基金密集到期的时候。在到期日之前,恰逢债市频爆地雷,也给保本基金最后阶段的运作加大了困难。
事实上,由于前期市场环境不利于保本基金的运作,多数保本基金表现平平。数据显示,除了上述单位净值已经跌破1的保本基金外,还有一批保本基金单位净值徘徊在面值上方,如果债市再有调整,也可能面临跌破面值的风险。从一些基金的净值波动情况也可以看出,临近到期日,基金经理的操作趋于谨慎,以尽量避免净值的大幅波动。
保本基金合同一般都明确规定,在保本周期到期日,如基金份额持有人认购并持有到期的基金份额的可赎回金额加上其认购并持有到期的基金份额的累计分红款项之和低于其认购保本金额,则基金管理人应补足该差额,担保人对此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因此,若旗下保本基金到期亏损,基金公司将面临一定的清偿压力。而对持有人而言,在过去2年多的运作中,多数保本基金表现乏善可陈,即便最终能够保本赎回,持有人的投资收益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