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南京银行董事长畅谈未来发展战略:下定决心“把拳头收回来”

2018-05-29 10:04  证券时报

对很多银行来说,今年是整体外部环境压力和挑战最大的一年。但在就任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刚满一年的胡昇荣眼里,控速度、调结构、提质效,仍然是南京银行工作的重点。

“我们2016年四季度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统一了思想,主动把总资产从每年30%以上的增速,压降到10%以内。”这位职业生涯中辗转过国有大行、人民银行和地方金融办、上市区域银行的金融老兵,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坦率直言。

对宏观政策环境和自身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是南京银行下决心“把拳头收回来”的最主要考虑。下这个决心并不容易,因为依托江苏这块中国最富庶的市场,“积极进取”早已被认为是南京银行的典型气质。

“当时我们是有这个条件,主要考虑还是把财务基础打牢一些。2016年总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之后,内外部的环境都已经不支持我们继续快速增长,需要从内部优化入手去挖掘潜力,内生发展。从过去一年的经验来看,主动转型的成效超过预期。”胡昇荣解释道。

在上个月发布的年报中,南京银行一口气对未来市场趋势提出了五点自己的看法,向市场表明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

“内生性的资本生成用于支持业务的发展。比如说,年内阶段性的资本消耗可以上来,但年末必须要调回来,保持适度的弹性和空间,以此来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外源性的资本补充,则是要寻找市场机会,既要满足子公司增资扩大业务的需要,也要把握住战略发展的机遇。”胡昇荣如是说。

轻资产转型是必然方向

证券时报记者:我注意到,南京银行在年报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很有特点,大致讲到五个方面:回归实体经济是大方向、综合化服务是普遍选择、轻资本转型是必然方向、数字银行有很多机会、严监管会是基本态势。其中关于轻资本转型,像招行这样的银行已经在做了,你们现在提出来是基于什么考虑?

胡昇荣:一是重点发展交易银行业务,这块业务基本不消耗资本,同时能带来大量基础客户及低成本资金,但对科技、产品的要求也较高。二是发展资产托管业务,希望能在不消耗资本的情况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也能带来负债。

具体来说,我们在2016年就已启动交易银行业务规划,今年规划陆续落地:首先,将贸易金融与现金管理部更名为交易银行部;其次,在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业务流程、联动机制上进行调整,目前仍在稳步推进。今年交易银行部门已经签约19户,效果比较明显,接下来还需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实现总行、分行的联动,如何与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乐部成员行联动,提升综合化服务客户的能力。

此外,资产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对资本的消耗也比较低,但对产品研发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客户渠道服务能力的要求很高,关于这些我们也需要学习。

证券时报记者:这是否与当前的监管思路有关?同业业务在过去几年既可以降低资本消耗,又可以主动生成负债,但是现在资本和存款都重新成了稀缺品。

胡昇荣:首先,穿透式管理等“严监管”政策使得资本越来越重要,现在监管层对风险资产消耗资本的比例管控越来越严了。

其次,长远来看,现在如果能够把资本做实并保持稳定增长,对银行未来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譬如未来如果成立资管子公司,或者还有其他战略发展机遇的可能,都需要使用资本。当然,核心一级资本是基本前提,同时还要运用好包括可转债、优先股在内的各类资本工具。

下一步怎么来集约资本使用?我们的初步想法是,当年利润留存转增的部分用于基本平衡当年业务规模增长的需要,主动运用资本来约束我们的资产规模增长;正在进行的定向增发补充的核心资本我们将用于提升资本充足率,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总的原则是:一是要保持相对较高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二是我们对下一步对外投资或自身资本消耗要保持一个相对较大的弹性空间。这样我想可能整个资本的规划能初步安排妥当。

证券时报记者:资金业务一直是南京银行的市场特色。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布局是怎么考虑的?

胡昇荣:资金运营业务方面,南京银行资金运营中心去年底已经获批独立持牌,并在上海开业,未来将着力提升政策与市场研判能力、投资交易能力、资金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并夯实在固收市场的竞争力和优势。

资管业务方面,在资管新规发布后,首先要做好投资者的引导和教育,并推进预期收益型产品向业绩基准类、净值型产品转型;其次,资产配置策略也向标准化资产转型,加大在债券等优势领域的投资;再次,是打造资管业务的专业团队和风险、流程的管控体系。

同业业务方面,南京银行非标资产未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到期续作;二是基于新增合意贷款规模,盘活存量贷款资产,转向表内信贷;三是非标转标,更多地考虑通过债券、债权融资计划、企业资产证券化、理财直融计划等标准化形式开展业务。

从积极进取到稳中求进

证券时报记者:前面几年南京银行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势头很猛。为什么到了2016年末,发展速度明显压降下来了?

胡昇荣:2017年以前,我们抓住了一个政策和市场机遇期,既让全行资产规模站上万亿新台阶,初步进入中型银行序列;也为财务积累了后劲,实现了利润快速增长与风险控制两个目标。

而目前的情况是,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央行MPA管控和监管部门对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管控等一系列“强监管”政策,另一方面还要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此外,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后,我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贴近8%,实际上也并不支持我们持续地高速发展。

因此我们提出要控速度、调结构、提质效,稳中求进。

证券时报记者:这种调整不是简单的指标调整,细节上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胡昇荣:首先是要把速度降下来,原来资产规模30%的年增幅要降到个位数,这不仅是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银行自身也有这个需要。

“调结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表的调整,调整同业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同时基于我行较低的贷存比,在合理的空间内推进“表外回表”、“非标转标”;二是业务结构的调整,此前我行零售业务占比偏低,2016年我们启动大零售战略,并在去年全面落地,如果能保持现有的增速,就有望达到零售资产和零售存款占比30%的既定目标。目前,我们的零售存款占比较低,只有16%左右,而零售资产经过这两年的重点发展,则相对较好,占比已经接近既定目标。

对于公司业务占比较高的南京银行来说,零售业务占比达到30%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另外,异地分行逐渐成熟后,对零售业务也将有更大的贡献。

在“提质效”方面,去年我们已经实现营业收入逐季改善,这也是今年的一个目标,即“营业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此外不良贷款率要控制在1%以内。

原本以为会付出一定代价,但2017年以来的转型成效还是超出预期,报表主要数据积极向好,原来一些不太扎实或者阶段性的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

证券时报记者:2018年南京银行对零售条线有哪些资源倾斜?您又如何看待未来几年银行业的零售信贷资产质量?

胡昇荣:事实上,自确立大零售发展战略以来,全行信贷资源、考核奖励和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在向零售条线倾斜。一般来讲,每个月零售条线的信贷资源基本占到了全行信贷资源的50%左右,这其中又重点向消费信贷业务倾斜。

资产质量上,我认为银行资产投放是一个“收益即期、风险远期”的业务,整个银行业都在进行大规模零售资产投放,未来零售资产质量肯定良莠不齐,这取决于每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偏好策略。

金融科技暂时不是利润中心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金融科技对银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京银行又如何考虑全行数字化转型?

胡昇荣:南京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重点在三个“融合”上发力。

首先,是技术和业务的融合。我们在今年3月成立了数字银行管理部,这个部门将成为全行科技部门(偏重开发)和应用部门(偏重业务开展)的桥梁,使两种语言在数字银行管理部交汇。

其次,是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的融合。新成立的数字银行管理部将着力实现数据的价值,即为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内、外部数据,使全行的管理、决策、业务开展都能通过数据分析和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是南京银行与金融科技平台的融合。我们不断加强与外部科技力量的合作,包括联合阿里云、蚂蚁金服共建“鑫云+”开放平台,共同开发互联网场景,做中小银行生态圈和行业平台生态圈的连接者。同时,我们也致力于为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乐部的成员行及其他合作机构提供科技服务。

总体而言,南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及应用走在了城商行前列,但与国有大行、股份制行相比尚有差距。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启动全行新的五年规划,其中可能把数字银行或数字化转型作为一个重点。

证券时报记者:2017年南京银行科技总投入达4.4亿元,而2018年计划增幅不低于20%,全行在科技投入方面是如何分布的?

胡昇荣:首先是基础建设,我们已经把设施一流、建筑面积1万平米的主机房建在了南京江北新区,这将是全行科技研发的主阵地,未来还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其次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升级,包括对公业务综合性平台、零售业务平台、资产管理业务平台、管理会计平台、人力资源系统等。此外,手机银行、网银等平台也需要不断升级应用,加上科技人力资源、人才储备,都需要增加科技投入。

第三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也就是刚刚提到过的数字银行管理部的重点工作。

证券时报记者:南京银行有没有考虑把数据管理和研发部门当作利润中心考核,进而推进全行科技创新?

胡昇荣:我们当前并没有这一打算。目前,这两块职责分别由数字银行管理部和信息技术部承担,这两个部门汇集了全行的科技力量和人才,数字银行管理部专攻全行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部下辖“一部两中心”,负责全行信息系统研发、建设、维护等。

目前,我们的科技力量主要服务于两个发展:一是服务于本行的业务发展,为全行经营管理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服务于同业合作,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不断探索为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乐部成员行及其他合作机构提供科技服务,以此带动更加深入、全面的业务合作。

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科技为全行服务、为成员行服务,以此推动南京银行以及各合作伙伴的共同发展。

与法巴银行牵手13年的经验

证券时报记者:与其他银行相比,南京银行和外资股东的战略合作关系更加密切,也更为成功,这其中有什么经验可供分享吗?

胡昇荣:合作利益当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和支持。

基于2005年南京银行与法巴银行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和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建立的是一个专家团队、技术输出、专题培训为主的合作模式,并在公司治理、消费金融、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和资产负债管理、数字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

2017年,双方全面深化多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资管领域签署了理财产品代销合作协议,在交易银行领域强化了对“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和“引进来”的境外企业的营销力度。

可以说,从南京银行“输入”法巴的行业经验、技术为主,到法巴开始“输入”南京银行的本土化经验与产品,这其中实现了单向到双向的跨越。

证券时报记者:双方还将在哪些领域扩大合作?

胡昇荣:一方面,双方将继续保持并深化在风险管控、消费金融、私人银行、数字银行、人力资源等重点核心领域的合作,着力理顺机制、优化合作流程,确保合作项目顺利落地、合作目标顺利完成。

另一方面,双方将交易银行、大数据和交叉销售确定为未来战略合作的新方向,并以此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新的协同机制与融通模式。

责任编辑:任梅子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