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见

投资机构零调研背后:打铁尚需自身硬

2018-06-04 14:20  证券日报

 

“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熟悉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是该鸿篇巨制的开始段落。路遥先生借用时令、天气,暗示着在1975年的那个春天的黄土高原,其政治、经济气候,尚处在寒冷之中。

借用一下路遥先生的比喻:已经进入六月份了,大部分中国地区已经进入了炎热的夏天。但是对于黑龙江的上市公司来说,却仍旧格外“寒冷”。

机构调研上市公司,表明了投资者对于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在所有黑龙江登记注册的36家上市公司中,有25家公司从上市之日起,从来没有接受调研纪录。原因何在?

吸引机构投资者打铁尚需自身硬

黑龙江的上市公司长时间无法吸引机构投资者的注意力,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调研记录为零,主要还应该是因为各个公司基本面的问题。在36家上市公司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市的国有企业占有相当大比重。国有企业有其先天的弱势:历史负担较重、与民企相比机制不灵活、主营业务固定,重大投资、产业转型等事件不多,在资本市场比较沉寂,自然无法让更多的机构投资者瞩目。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当然是为了投资以后能有回报。因为很多公司基本面普通,公司盈利能力一般,在二级市场的股性不活,机构投资者如果做出投资后,获利空间很小,从而也就不愿意给予这些公司更多的注意力。

从近些年的机构调研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无论从调研数量还是调研质量上,投资机构都更偏爱江浙、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上市企业,对东北地区的调研普遍质量不高。这一点,被调研企业当然能够感知,导致上市企业对于机构调研不感兴趣,热情不高,也因此成了恶性循环。

当然,这几年关于东北营商环境的争论、风波,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远方的投资者望而却步。尽管那些曝出的影响投资环境的案例是个案,但是,绝大部分的东北上市企业,当然也包括黑龙江企业,都成了间接的“受伤害者”。

比如哈药股份,同样是一家制药企业,而且几年来的财务数据尤其是分红情况并不差,特别是在2017年,还有着“中信资本要约收购公司大股东哈药集团”的题材,但是也依然没有机构来调研。

建设一个诚信的营商环境,是每家黑龙江上市企业的如今深重的责任。

观念待转变酒香也怕巷子深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黑龙江上市企业自身也有值得检讨的因素。

首先应该承认的是:从主观上,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普遍存在着对如何利用好证券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自己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关注不够的问题,对资本市场不太敏感、甚至一定程度上冷漠。

《证券日报》记者与几家上市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交流中能够感受到,在黑龙江上市企业的管理层,普遍存在这样的观念:不太愿意有机构来调研,不管公司发展的好与坏,宁可选择自己闷头做具体工作,“一心只读圣贤书”。

所以说,在上市企业和投资机构“相互隔绝”的恶性循环中,上市企业必须自我审视,从主观上找原因。

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部分黑龙江上市企业和媒体的关系上。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上市企业,很多黑龙江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即便在公司取得成绩时也不愿意更多被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总觉得越少有人关注公司越好,多做少说。但是在事实上,作为公众企业,上市公司有很多东西又无法绕开媒体的关注。久而久之导致的后果是:近年来有关黑龙江上市企业的报道,总是以负面题材居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关心黑龙江经济发展、关心黑龙江上市公司发展的所有人来说,希望能一起努力,尽最大可能,来缩小被资本遗忘的角落。

责任编辑:任梅子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