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戴锦华做客“阅读马拉松”:领读长篇小说《2666》

2018-06-08 08:18  北京大学   刘书颖

6月5日晚,北京大学“校庆阅读年”暨“阅读马拉松”活动第八期线下沙龙在外国语学院多功能厅举行,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戴锦华教授担任本期“领读导师”,带领阅读生们共读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2666》。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文学中的世纪全景”。领读环节中,戴锦华介绍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是20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作家,连接着20世纪和21世纪的记忆。作者虽然从未提到书籍的写作背景,但是依然能够从书中看到智利政变对其的影响。智利流亡者社群在20世纪的诸多事件中并不突出,但是却成为20世纪受虐者的一个缩影——即使逃离了暴力发生地,却终其一生都活在暴力的阴影下。无论是过去1300万纳粹暴行的受害者,还是如今世界各地仍然在发生的弱势群体被侵害事件,往往会在时间长河中达到和解、在记忆深处被渐渐忘却,这是一种无形中不以暴力形态存在却真实发生的暴力。《2666》是一部全景小说,描绘了一个丰富、迷人而残酷的世界,这本书也是一幅20世纪的精神素描。戴锦华的解读深入浅出,令不少学生陷入沉思。

师生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向戴锦华踊跃提问。其中一位同学提到关于电影《寻梦环游记》的解读——“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遗忘”,戴锦华认为,死亡分为两个层次——“符号学的死亡”和“生理学的死亡”,身体的消亡即生理意义上的死亡,“被遗忘”则侧重于符号意义上的死亡。戴锦华最后说:“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符号学的‘死亡’都能发生在生理学的‘死亡’之后。”老师幽默而深刻的话语收获了在场师生不约而同的掌声。阅读生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场读书分享,更是一次难得的生命教育。

面对互联网时代阅读快餐化、碎片化、肤浅化的现实,网教办立足全环境育人理念与青年主体性原则,通过整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联合图书馆以“读书”为抓手,在传承与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努力在校园中营造自主阅读、自由思考、平等探讨的良好读书氛围,让“阅读”变得纯粹,强调北大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

“阅读马拉松”活动于2017年11月初上线,由李猛作为首位导师,带领阅读生们线上阅读《学术与政治》,并举行线下沙龙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随后,黄燎宇、朱青生、吴飞、周飞舟、白建军、谷裕分别线上领读了《魔山》《詹森艺术史》《哈姆雷特》《生育制度》《犯罪社会学》和《浮士德》,此后毛利华和韩茂莉将带领学生继续“接力”。随着活动的开展,“阅读马拉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期即将推出以“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为主题的“阅读马拉松”第一季导师“金句”展,让更多师生领略经典阅读的魅力。

活动还得到了学校120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秘书处、离退休工作部、北京云舒写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江文军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