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央行仍将大概率跟随美联储加息,但对市场利率影响或有限,需要关注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对具体政策落地时间点的影响。预计年内仍会有降准操作,同时MLF操作仍会延续。
近期政策密集引导流动性传导机制的完善以及效率的提高,流动性分层问题更多是央行“压力测试”下的结构性表现。
伴随着资管新规,各类监管政策陆续落地,对于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将产生结构性影响。针对同业存单,未来发行期限结构有望向3个月以上占比倾斜,期限利差或走扩;而票据业务方面,票据不一定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但票据回购市场仍有空间。2018年5月流动性保持了合理稳定,当下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预期相对乐观。
加息与降准均可期
6月份央行仍有可能跟随加息。6月14日即将公布美联储议息会议最新利率决议,从当下市场预期以及CME联储观察来看,美联储加息几乎成为定局。笔者认为届时中国央行仍有可能小幅跟随上调逆回购利率,因为央行在5月11日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到“2017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持续高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2018年以来虽有所收窄但仍有不小的利差,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可进一步收窄两者利差,有利于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的传导作用,也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约束非理性融资行为,对稳定宏观杠杆率可起到一定的作用”。虽然从中长期来看,政策重心转向结构性去杠杆,政策持续紧缩期已结束,流动性有望总体平稳;经济和企业盈利虽然可能小幅回落,但经济结构将继续优化,风险将平稳释放。因此,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基本具备继续稳定运行、助力结构性去杠杆和直接融资发展的基础。但是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具体政策实施的时间点。
年内仍会有降准操作。4月17日,央行超预期宣布定向缴准,并在4月25日正式实施。同时根据央行官方公布的数据,4月25日起,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量在1.3万亿元左右,其中9000亿元用于置换MLF,剩余4000亿元大部分释放给了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年内类似的定向降准操作仍会继续进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已经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定向降准操作的配合。4月下旬以来,信用违约事件频发,市场恐慌情绪有所上升,央行已经在公开市场操作上通过日常的操作为市场创造稳定的流动性环境。一方面,资金利率月度中枢与当月信用债融资净额之间进行配合:当信用债融资难度加大时,资金利率适当降低,为信用债的发行创造有利的流动性环境。另一方面,央行主要通过日常的公开市场操作以确保流动性的合理稳定:当资金利率上行明显时,逆回购净投放量随之放大;反之,则从市场回笼部分资金。但是在必要时刻,若“违约潮”带来超预期的系统性风险,央行可能也会借助降准等更强有力的政策工具来保证市场的稳定。再者,从MLF置换的角度来看,根据央行官网6月1日公布的信息,即使考虑已经置换完的9000亿元MLF,剩余的MLF存量仍然有40170亿元。在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通过定向降准的方式来部分置换MLF,进而降低金融机构对于批发性融资的依赖度。MLF还会延续操作,但不影响降准的操作。不过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无论是从量(中期资金缺口的补充),还是从价(中期政策利率)的角度来看,MLF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未来MLF还会延续操作。
引导流动性传导机制顺畅
流动性分层问题边际好转,压力测试下才会显现。2018年以来,不包括4月超预期紧张的时间段,实际上流动性分层问题相较于2017年已经出现了边际好转。而4月份利差的快速飙升,实际上是在央行“压力测试”下看到的资金利率的结构性分层:此前看似已经不凸显的流动性分层问题,在资金收紧之时再次暴露,违约的机构也以非银为主。当市场资金利率紧张的时候,杠杆率高的机构脆弱性也是最强的,自然容易造成资金成本的巨大差异。
政策引导流动性传导机制更加顺畅。今年以来流动性分层问题的缓解究竟是暂时的,还是政策层面引导的趋势?笔者认为后者的概率更大。首先,根据央行官网消息,在2018年3月份,央行引入了新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指标体系,其中针对“传导货币政策”的考察方面就包括了“流动性分层传导情况”的考评指标,旨在确保机构间流动性传导效率的提高。其次,5月26日,银保监会正式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流动性新规”)。其中,在流动性匹配率(LMR)的“加权资金运用”项(分母)中,相较于去年12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将7天以内的短期同业融出(包括7天以内的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的)的折算率设为0%,这个内容的更新有助于机构流动性匹配率的达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规定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间的流动性分层问题,进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保证机构间流动性传导的顺畅。
货币市场投资工具
及相关业务之间的分化
4月27日《资管新规》落地之后,相关配套监管政策及细则也陆续出台,这对于未来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及相关业务均会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具体来看:
第一,NCD发行期限偏好或拉长,期限利差有望拉大。一直以来6个月与3个月NCD期限利差维持在相对低位,跨季时点还会出现明显的倒挂。但是随着流动性新规的正式实施,虽然短期内影响有限,但中长期这样的发行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这意味着如果需要改善流动性匹配率指标,则必须发行3个月以上的品种。前期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后,市场均认为流动性匹配率是达标难度较大的指标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本次流动性新规正式稿中将LMR的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1月1日,在此之前暂时作为监测指标。所以,边际上来看,为了能够达标,未来NCD发行期限结构会逐步增加6个月的占比,对应着NCD的发行利率期限利差或将走阔。
第二,票据不一定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但票据回购市场仍有空间。
票据不一定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在针对2000亿元以上规模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考核,以及2000亿元以下规模银行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考核中,第一步都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认定。根据监管的规定,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由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构成,其中二级资产又由2A资产和2B资产构成。一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以及其它主权债与中央银行债券,票据并不属于该范畴。而在2A资产的规定中,明确提到“最终偿付义务不是由金融机构或其附属机构承担”。而在我国票据市场结构当中,商业票据主要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这就意味着背后隐含了银行信用,对应着无法被纳入2A资产。但是部分商业票据,可以参照“公司债券和担保债券”的要求,被列入2A或者2B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以2A资产为例,满足以下条件的商业票据还是可以被纳入2A资产的:第一,不是由金融机构或其附属机构发行的公司债券;第二,不是由本行或其附属机构发行的担保债券;第三,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合格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给出的长期信用评级至少为AA-;或者缺乏长期信用评级时,具有同等的短期信用评级;或者缺乏外部信用评级时,根据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得出的违约概率与外部信用评级AA-及以上对应的违约概率相同;第四,在规模大、具有市场深度、交易活跃且集中度低的市场中交易;第五,历史记录显示,在市场压力情景下仍为可靠的流动性来源,在严重的流动性压力时期,该债券在30天内价格下跌不超过10%或回购交易折扣率上升不超过10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该条件相对严苛,要求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商业票据都能被纳入2A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总体来看,不是所有的票据都能被纳入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范畴。
票据回购仍有空间。在流动性覆盖率部分交易的计算说明中,特别强调了“抵(质)押融资交易(如正回购)中向交易对手提供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应当从分子部分扣除”因此,部分票据不能被纳入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并不意味着完全是坏事,反而有助于票据回购市场活跃度的提高,质押的票据可以不被从分子中扣除,有助于指标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