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真假”结构难辨

2018-06-11 14:27  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尽管结构性存款收益“浮动”,但各家银行在介绍这类产品时都会强调,“从以往的销售情况来看,最终兑付的都是最高收益。”

在某银行网点,该行理财经理介绍一款与黄金价格挂钩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时表示:“黄金价格浮动在400美元一盎司以内就可以给客户较高一档的收益率。黄金价格的浮动从来没有超过这一范围,也就是最后给到客户的都是较高收益率。”

就上述结构性存款产品而言,赵亚蕊认为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真结构性存款,与黄金挂钩,但是浮动部分银行风险自担,属于保本变相保收益;另一种就是所谓的假结构性存款,没有实质性的结构性操作,未投向衍生品市场,直接保本保收益。这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没有打破刚性兑付,银行都存在刚性兑付风险。如果保证收益的区间形同虚设,相当于保本保收益。

在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看来,目前市场大部分结构性存款是真结构,即采用“存款+期权”,客户通过让渡部分利息收入来博取较高收益的可能性。但变相的违规套利行为仍不乏少数,即所谓的假结构性存款。银行为期权组合设置了不可能执行的行权条件,使其一定能够按照较高利率兑付。它没有实质性的结构性操作,由于银行只需要支付交易对手方期权费,因此到期日只损失期权费,其余部分并未投向衍生品市场,是刚性兑付产品。

“对投资者而言,结构性存款无论真假,都与保本型理财的投资效果是一样的,也就是保证本金或者保证本金保证收益。”赵亚蕊表示,但对于银行而言,承担的风险是不一样的,保本理财和假结构性存款银行都要进行刚性兑付,风险要银行自己承担,这违背了监管机构打破刚性兑付的初衷。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的管理难度较大。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郭妍芳认为,衍生品交易存在资格限制,大部分中小银行不满足条件,因此通过“假结构性存款”吸引投资者。目前很大比例的农商行均未取得金融衍生品业务交易资格。此外,由于结构性存款涉及到的金融衍生品是高杠杆、高风险产品,这类投资需要配备专业投研团队、交易人员、风控人员等,目前地方城商行和农商行普遍缺乏相应的资源禀赋。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中小银行借助投资者对结构性存款的理解空白,发行假分层的类固收产品以实现高息揽储目的。

责任编辑:谢玥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