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于6月12日收到《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增加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同意公司增加境内机构投资者(以下简称,QDII)境外证券投资的额度至10.8亿美元。
时隔3年,今年4月份QDII额度首次开闸,各类机构QDII额度环比新增83.4亿美元。而在5月份,其额度继续扩容,新增31.7亿美元。其中,中信证券、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中信建投等5家券商及券商资管子公司获批新增QDII额度共18.8亿美元。
中信证券等五家券商年内获批新增QDII额度
中信证券昨日公告显示,收到批复的印发日期为2018年5月31日,批复日期为2018年5月30日。公司QDII总额度(10.8亿美元)的增加自发文之日起生效。
虽然中信证券并未公告此次新增QDII额度具体数目,但据记者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中信证券获批QDII总额度为4亿美元。以此计算,中信证券是在今年5月底新增获批QDII额度6.8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管局”)发布的截至2018年5月30日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显示,相较于今年4月份,5月份各类机构新增QDII额度31.7亿美元,有13家公司获批新额度。这13家公司中,除了中信证券外,还有两家公司,分别是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新增额度5亿美元;中信建投证券新增额度2.6亿美元。
而在今年4月份,也有24家机构获批新增QDII额度83.4亿美元。这也是2015年3月份以后,QDII额度首次开闸。24家机构中,包括两家证券公司,分别是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新增额度2亿美元、兴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新增额度2.2亿美元。
据了解,自2015年3月26日后,尽管不断有机构获得QDII资格,有望将业务拓展到海外,但是外管局的QDII总额度一直停滞在899.93亿美元。三年来不见新额度释放,导致不少希望出海的机构遭遇“有锅无米”之难。
截至今年5月底,QDII投资总额度为1015.03亿美元,今年以来新增额度115.1亿美元。其中,5家券商及券商资管子公司共获批新增QDII额度18.8亿美元,占比为16.33%。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成功跻身QDII额度的“10亿美元俱乐部”机构中,公募基金数量最多,达11家,分别是华夏基金、嘉实基金、上投摩根、易方达、南方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博时基金、华安基金、华宝兴业基金、招商基金和广发基金。而证券公司方面,QDII额度超过10亿美元的只有两家,分别是中信证券(10.8亿美元)和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17亿美元)。
关注全球化资产配置 海外投研能力是关键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按照投资主体分类,我国目前具有QDII资格的金融机构有证券系、保险系、银行系、信托系等。其中,证券系包括券商、券商资管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保险系包括寿险公司、财险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截至目前,QDII额度最高的为证券系,获批额度为435.2亿美元,占总额度的44.26%,其次是保险系,获批额度为328.43亿元,占总额度的33.40%。
在QDII制度开展初期,QDII基金对海外投资主要以港股为主,配置对象多为在香港上市的中资股票。国金证券统计显示,2013年以前,QDII基金对香港市场的配置比例均在60%以上。而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开启后,购买港股并不占用QDII额度,越来越多的港股配置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完成,而原本被购买港股占用的QDII额度开始更多的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
数据显示,按资产净值计算,225只QDII基金中(A、C份额分开统计)仅有32只规模在5亿元以上,109只规模低于1亿元。其中,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有82只。记者发现,小规模基金中多数为全球型QDII。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QDII基金在多数年份取得正收益,2011年超过90%的QDII基金收益率低于-10%,而在2017年有约40%的QDII基金收益率超过20%。平均来看,除了2011年、2015年和2018年为负外,QDII基金大部分年度还是取得了正收益,2017年平均收益率更是达到了15.75%。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全球化资产配置,仅有QDII扩增额度的利好显然还不够,提升海外投研能力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