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增多,多家上市公司现身其中,引发各方关注。在业界看来,“打破刚兑”已逐渐成为债市参与各方的共识,但在信用债违约处置方面,“最后一公里”仍待打通。
个券违约事件增多 总体风险可控
进入2018年以来,多家公司发行的信用债相继出现违约,不少上市公司亦现身其中。
来自多家投资机构的观点认为,多因素导致近期信用债市场风险有所抬升。
一方面,当前整体融资环境趋紧,缺乏充足现金流的弱资质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违约风险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包括资管新规在内,多项监管政策落地令信用债整体需求趋弱,投资者持有意愿下降。
个券接连违约,也使得信用债市场整体风险状况和未来表现受到高度关注。
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业务中心数据显示,上交所债券市场公司债券未到期违约率约为0.2%,处于相对低位。已发生违约的债券违约金额较小。在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债券方面,发行人为国有企业或主体评级AA+及以上占比超过七成,资质相对较好,风险爆发隐患也相对较小。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信用债市场也就有稳健运行的基础,即使发生违约,程度与节奏也是可控的。
业内人士同时表示,个券风险暴露可能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一定压制,在需求趋于回落的背景下,前期调整不足的低评级信用债或面临较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