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于近期印发。与“大气十条”相比,三年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增强治污措施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据悉,三年行动计划旨在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以及秋冬季污染防治,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赵英民介绍,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是:突出四个重点、优化四大结构、强化四项支撑、实现四个明显。其中,突出“四个重点”,即重点防控污染因子是PM2.5,重点区域是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重点时段是秋冬季,重点行业和领域是钢铁、火电、建材等行业以及“散乱污”企业、散煤、柴油货车、扬尘治理等领域。优化“四大结构”,就是要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四项支撑”,就是要强化环保执法督察、区域联防联控、科技创新和宣传引导。实现“四个明显”,就是要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赵英民表示,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2020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兼顾了环境质量改善和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大气污染治理必然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赵英民介绍,“大气十条”实施五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基本建立起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和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但当前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积累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以及大量裸露地面存在的用地结构,对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构成了重大挑战。因此需要对未来三年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进一步系统部署”。
三年行动计划与“大气十条”相比,首先,是更加突出精准施策。在目标方面,聚焦当前环境空气质量超标最严重的PM2.5。在重点区域范围内,增加汾渭平原。将京津冀区域调整为京津冀大气传输通道“2+26”城市。从时间尺度上,更加聚焦秋冬季污染防控,着力减少重污染天气。在重点措施方面,更加强调突出抓好工业、散煤、柴油货车和扬尘四大污染源的治理。
其次,是更加强化源头控制。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治理,加快企业达标排放,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进农村散煤清洁化替代,加快燃煤锅炉整治,推动新能源发展利用;此外,还将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
再次,更加注重科学推进。强调措施要科学合理,更加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循序渐进。在技术上要确保切实可行,在执行时间上要确保分类要求,在实施范围上要做到由重点区域逐步向全国开展。
此外,更加注重长效机制。落实各方责任,有关部门和地方根据要求,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和完善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监管机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同一个区域统一应急、统一标准、统一发布,实施整个区域的应急联动。
最后,从技术和实施范围上,三年行动计划也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做到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地治理污染,确保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