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

“马太效应”趋强 券商投行业务艰难转型

2018-06-22 07:33  中国证券报   林婷婷

今年以来,券商投行业务遇冷,众多中小券商一时“无米下锅”。Wind数据显示,目前具备保荐资格的券商有93家,截至6月21日,共有43家保荐机构参与了IPO的首发保荐,其中9家券商的上会项目全部被否。这意味着今年以来59家券商IPO业务颗粒无收,占总数的63.4%,其余34家券商瓜分了32.92亿元的IPO承销保荐收入。

业内人士表示,在券商投行业务竞争加剧态势下,行业分化料加剧,券商投行业务转型也面临项目储备“换血”、合规要求更高、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等诸多考验。总体上,大券商项目资源优势明显,部分中小券商短期内日子难熬。

六成券商IPO业务零收入

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今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已累计公告审核114家企业。其中,过会企业56家,被否企业42家,另有6家暂缓表决、10家取消审核,过会率为49.12%。

此外,主动撤回IPO申请的企业也不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终止审查的企业数为136家,而去年全年终止审查的企业数仅134家。今年前五个月新申报企业36家,去年同期新申报企业有307家,同比下降88%。

对于下半年整体的IPO情况,德勤(中国)日前发布报告认为,今年下半年,中国内地市场新股发行活动将会与上半年相同。全年大约会有120-160家企业上巿融资1700亿-2000亿元人民币。目前,大量中小型制造、科技和消费企业在申请上巿队伍当中,意味着今年余下时间,A股巿场的新股发行数量将会以此三类行业企业为重。

分析人士指出,券商投行格局的“马太效应”将越发明显。从券商IPO承销金额和收入的数据看,2017年—2018年,以IPO承销金额计算,前5大券商在IPO承销市场的份额分别为36%、47.8%;以IPO承销收入计算,前5大券商在IPO承销市场的份额分别为35.8%、53.1%。大型券商投行业务优势越来越明显,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手握多个IPO项目的大券商,日子也不一定好过太多。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部分券商由于自身IPO项目储备不够,或储备的IPO项目质量不高、上会被否等原因导致投行业务颗粒无收。此外,为服务经济转型升级,IPO审核中,新经济企业更容易得到青睐,而部分券商转型速度未能跟上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未来随着券商竞争日益剧烈,IPO业务会进一步向龙头券商集中。

“今年上半年对拟上市企业的财务要求较高,叠加目前市场行情低迷,监管层对于融资规模预计也会适度考虑目前市场实际情况而有所缩减。”某券商投行业务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对于本身项目储备就较少的中小券商而言,下半年IPO业务显著好转的难度较大。

“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IPO审核中,监管层对券商等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要求得更为严格和具体。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强证券服务机构业务操作的规范性,提高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进而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和拟上市公司的品质。

此前,立信、瑞华等六家会计师事务所的首发和再融资材料被证监会暂停受理,近半数的IPO申报项目受到波及。潘向东认为,此举并不会对券商投行业务产生过大的影响,只要企业积极配合变更会计机构就可以,并不会直接导致券商投行收入的缩水。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券商投行只有积极转型,才是摆脱“寒冬”的关键。

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表示,去年因投行业务问题受到监管方面点名批评甚至处罚的案例中,较多券商涉及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遗漏、尽职调查不充分、财务核查存在重大遗漏等问题。部分问题较为严重的券商机构甚至存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和IPO造假等问题。

“近期的一系列措施便是针对以上问题,加强对发行人的信息披露的要求,促使券商等中介机构提升执业能力,以提高直接融资渠道的规范性。”徐承远表示,监管层通过细化投行业务指导,防范虚假并购重组,抑制不合理再融资,推行IPO常态化发行。

此外,IPO审核的从严和要求的细化,有利于中介机构未雨绸缪,做好项目储备。潘向东表示,券商可以根据相关要求提前梳理自身储备的IPO项目;如果不符合条件,券商就可以提前终止一批IPO企业,减少IPO企业排队和堰塞湖现象。这也有助于券商行业形成更严格的IPO承揽标准和良性竞争。

而被称为“最严内控新规”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主要内容包括“禁止分支机构从事承揽等辅助活动以外的投行业务、禁止不合理价格战、禁止过度激励、连续3年分类评价AA级可申请豁免”等。万联证券首席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喻刚表示,从短期看,这一新规对冲业绩、过度激励的中小型投行冲击较大,而大券商的投行项目审核标准一般较高,受到的影响很小。新规的实施将加剧投行业务的分化,促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券商多路出击新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券商投行业务也面临十分紧迫的转型压力。今年以来券商业绩并不理想,投行业务更是分化严重。前5个月,有数据可比的31家上市券商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11.59亿元,同比下降2.78%;累计实现净利润270.28亿元,同比下降10.87%。表现不佳的投行业务自然是业绩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望下半年,中原证券分析师张洋认为,严把IPO企业质量关将成为常态,IPO项目储备的数量及质量是下半年各公司实现IPO业务收入的基础保障。股权融资业务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债权融资业务存在较强不确定性。

不少券商瞄准了并购重组的机会。长城证券分析师刘文强表示,2018年6月中旬,境内外并购总金额为5672.75亿元,同比下滑16.25%。在去杠杆与存量优化整合的背景下,2018年的并购交易将继续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继续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此方面,券商将大有作为,预计券商涉及财务并购在内的财务咨询费将总体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刘文强表示,券商ABS业务可能会爆发式发展。资管新规下,政策将推动ABS稳步发展。ABS等资产证券化工具作为直接融资的一种创新模式,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上有别于负债端的、具有代表性的资产端融资工具。

当然,业务开展的前提是合规。徐承远表示,券商应该加强投行业务的合规性建设,在机构内部制定统一的项目审核标准,从产品立项、项目操作、承销发行及后续督导等方面进行全程风险管控。同时,加强对投行从业人员的合规培训,树立全面风险意识,提高团队的专业素养。

喻刚表示,券商将从“大包干”的无序化竞争走向规范发展,首先要加强内控管理,真正落实业务隔离、质量控制、合规和风控管理,建立全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体系。同时,需要认清形势,顺应政策导向,聚焦去杠杆、扶贫减贫、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和新兴经济等业务机遇。




责任编辑:梁肖廷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