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

降准非“放水” 流动性将合理充裕

2018-06-26 08:02  中国证券报   王姣

年内第三次定向降准将释放增量资金约7000亿元,在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的同时,也增强了流动性宽松预期,不少市场人士预计年内还有一至两次降准的可能。但多数机构认为,定向降准不意味着再度“放水”,当前货币政策依然维持稳健中性,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过度宽松不可期待。

资金释放规模接近普降

6月24日,预期之中的定向降准消息正式发布。央行称,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约7000亿元,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本次央行定向降准在市场预期之内,但落地速度和执行力度仍在一定程度上超出预期。从时间上看,从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运用定向降准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到6月24日央行落实国务院部署,再到7月5日定向降准措施将正式实施,本次定向降准从部署到落地再到正式实施的周期较短。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明明指出,对比2017年9月底,在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采取定向降准等措施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后,央行在9月30日发布特急文件落实定向降准措施,但正式实施则在2018年1月25日。

“本次定向降准推出速度快,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经济金融背景发生了变化,近期信用违约事件频发引发市场悲观情绪,加之5月经济金融数据低于预期,经济基本面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此时国务院和央行都意识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当前推出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合时宜。”明明点评称。

从执行力度来看,此次降准虽名为“定向”,但资金释放规模已相当于一次“普降”。央行透露,此次定向降准将释放增量资金约7000亿元,投放力度大大超出今年1月25日定向降准释放的约4500亿元、4月25日降准置换MLF后释放的约4000亿元,是今年以来单次降准释放的最大规模。同时,此次定向降准覆盖了除县域农商行之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超过了1月25日和4月25日的定向降准范围。

方正证券固收首席杨为敩表示,这次定向降准政策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和普降0.5%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规模(7358亿元)相近,可看作是一次靶心在总量的结构性政策。

宽松预期继续升温

尽管此次定向降准意在支持“债转股”及小微企业融资,但市场对流动性进一步宽松的预期仍明显升温。不少机构认为,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年内央行将有可能继续降准一至两次。

“展望未来,央行仍可能每隔2到3个月进行一次定向降准。”兴业研究指出,首先,经济下行势头尚未扭转。非标压缩尚未结束,社融增长或仍然低迷。此外,全球贸易形势时有反复,也令经济前景面临不确定性。其次,释放长期限资金替换MLF的逻辑依然存在。展望未来,9月和10月将有7960亿元MLF到期,11月和12月将有5920亿MLF到期。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鉴于过去通过外汇占款增加来释放流动性的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影子银行规模在大幅收缩,预期年内应该还有一到两次(每次0.5%)降准的可能。

明明进一步指出,从长期来看,当前降准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是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在15%左右,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产负债回表过程中,应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至合理区间。二是下半年资金缺口仍然存在,应持续供应流动性。明明认为,下半年仍有可能降准50-100BP。

总之,当前市场对年内央行继续降准的共识较高,但央行一再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对此,市场存在一定分歧。多数机构看来,在去杠杆持续推进的监管环境下,降准并不意味着“放水”,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也并未转向。

“即便当前再度实施普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意味着再度‘放水’,因为金融监管环境早已今非昔比。”平安宏观固收组陈骁团队指出,2014-2015年金融监管正处于向上的周期,偏宽松的监管政策是助推金融加杠杆的主要因素,也显著放大了降准带来的信用衍生力度;当前监管周期向下,全面趋紧的信用环境难以对降准起到信用衍生加成的作用。因此,不必担心降准造成“大水漫灌”的效果。

兴业证券固收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取向并未全面转向宽松,但边际变化也是明确的:即从去年的中性偏紧转向结构化宽松。

责任编辑:谢玥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