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三板市场当前窘况,证券时报此前曾刊发《新三板做市普遍亏损券商密集撤出做市业务》的报道。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再度统计发现,当前88家身兼做市商身份的券商,初始成交金额为122亿元的做市库存股有近六成被套,目前总市值已缩水为86亿元,这些做市库存股因“有价无市”的行情很难退出。
88家券商库存股从122亿缩水至86亿
6月29日,东方证券退出了为新三板挂牌券商联讯证券的做市报价服务。此前,联讯证券以担任56家新三板公司做市商而成为新三板市场最受券商追捧的做市标的。
2015年,东方证券以1.46元左右的价格购入4600万股联讯证券,成为该股做市商一员。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东方证券所持有的联讯证券股票已在7月初被清零。后者近期的成交价(前复权,下同)在1.76元/股左右,若以近期股价卖掉,溢价率为27.1%。
即便以溢价27.1%的价格处理所持联讯证券股份,这对东方证券也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对此,一家券商做市商业务部总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算上市场融资成本、人工成本和持仓成本,一只做市股票3年要溢价30%以上才能维持不亏损。
券商在新三板大量折戟已是不争的事实。证券时报记者通过Choice数据查询,截至7月5日,仍有88家做市商持有2677只个股(未剔除重复标的,下同)的新三板股票,初始成交金额合计122亿元,目前市值已经缩水至86亿元。
库存股最多的做市商是中泰证券,最新数据为持有132只新三板股票,申万宏源的做市库存股有113只,兴业证券担任做市商的股票还有99只。
初始做市投入最多的券商为东方证券、中泰证券和广发证券。按当下库存股的初始投入金额计算,中泰证券为8.96亿元,东方证券为8.8亿元,广发证券为7.63亿元。
大部分做市商处于亏损状态
以做市商当前持有的库存股成交均价计算,大部分做市商都处于亏损状态。
以做市商最初获取做市标的的成交价与7月4日的收盘价相比,1559只个股目前的收盘价低于当初做市的成交价。也就是说,目前,近六成做市标的让参与做市的券商处于账面浮亏状态。除了上述收盘价低于成交价的个股,另有448只个股做市后涨幅不足30%。
1559只让做市商账面浮亏的标的中,有65只亏损幅度在90%以上。其中,基美影业、天泉鑫膜和顺达智能等多只标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97%,对此,有券商人士表示,参与这些个股的做市商用“血本无归”来形容毫不为过。
不过,从成交价与收盘价的差价来看,也有一些做市股票处于溢价状态。除了市场公认的基本面较好的个股诸如麦克韦尔流动性和成交额尚好,更多股票只能用“有价无市”来形容。
做市后股价涨幅达353%的金华机械6月份成交额为32万,平均每天成交额在1万左右。即便这个成交量,在新三板个股中已属较好表现。涨幅为214%的凯基生物6月份仅有一笔1.12万元成交。更多个股根本就没有成交量。
退出仍然艰难
从新三板的现状看,做市商退出是大趋势,但要全身而退仍十分艰难。
东方证券在2017年年报中表示,将加强对存量做市股票的投后管理,进一步优化股票投资组合。截至2017年末,东方证券为84家新三板企业提供做市服务,做市业务余额33.64亿元。目前,东方证券的库存股还有50只,其中35只个股目前的股价低于当时的成交价,这部分股票的成交价为5.25亿。其中,亏损过半的有18只个股。
近期,有券商做市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做市商一般可选择挂牌企业股东回购、第三方承接以及以竞价交易方式慢慢出售股票来处理所持做市股票。但企业其他股东有没有回购能力,愿不愿意回购,以及新三板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纷纷出走等因素,都是做市商“清盘”的障碍。
根据股转系统相关规定,券商参与挂牌企业的做市,必须持有该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具体要求为:挂牌时采取做市转让方式的股票,初始做市商应当取得合计不低于挂牌公司总股本5%或100万股(以孰低为准),且每家做市商需要有不低于10万股的做市库存股票。
有券商人士透露,新三板当初在设计做市交易规则时,其实已有券商考虑到了做市标的库存筹码的去留问题,彼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为激发做市商做市的积极性,最好要求挂牌企业承诺在必要时必须履行赎回做市筹码的义务,且赎回价格不得低于做市商获取做市筹码的成本价。然而,该方案最终未能获得监管部门和股转系统的许可,如今做市库存股的脱手更是摆在做市商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