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何子彦个展“一件或几件作品”亮相上海

2018-07-09 08:49  雅昌艺术网   彭菲

  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个展“一件或几件作品”开幕现场 艺术家何子彦(中)

  7月6日下午,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个展“一件或几件作品”展览于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开幕。这是何子彦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

  何子彦于1978年出生于新加坡,现生活并工作于新加坡。2001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获创造艺术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文学硕士(研究)学位。近几年的主要个展有: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东南亚关键词典 G 条:影子写手”、柏林Michael Janssen 画廊“无人 II”、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知之云”、德国奥登堡艾蒂罗丝媒体艺术中心“此地”、加拿大多伦多三一影像空间“无知之云”、台北就在艺术空间“此地”等。

  何子彦的艺术实践跨越电影、录像、装置、剧场表演和写作。本次展览艺术家从东南亚历史与地域政治出发,探讨等更为广泛的议题,并在其关于图像、声音、文本、现场及空间的不断实验中,尝试拓展媒介本身的定义。

明当代美术馆创始人凌菲菲发言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馆长邱志杰(左)

策展人付了了(右)

何子彦个展“一件或几件作品”开幕现场 

  “一件或几件作品”是何子彦为明当代美术馆特别构思完成。艺术家以美术馆空间的对称性、剧场性作为灵感,通过四组装置呈现其近年来创作的六件作品,以及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每件装置既是一个不同作品轮番上演的剧场,也是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表演者。艺术家借此探索剧场作为媒介的多种可能,邀请观众进入这个在真实时间中持续释放的高烈度现场,构建作品与观者之间的能量关系。

何子彦个展“一件或几件作品”展览现场 影像作品 《一只或几只老虎》(截帧)

  展览名“一件或几件作品”取自展览其中一件作品《一只或几只老虎》。该作品的名字引自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瓜塔里德名著《千高原》中的一个章节《一匹或几匹狼》。引用是何子彦工作和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曾接受采访时表示,20年前第一次看到德勒兹和瓜塔里德的作品时,就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德勒兹和瓜塔里德的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矛盾性。不可数,即无法通过单一原因获得解释。在同一时间内,既是‘一个’又是‘多个’,这是典型的悖论。”据艺术家介绍,《一只或几只老虎》讲述的是100万年以来东南亚老虎的故事,在他看来,这故事既是历史的、生态的,也是人类学的、宇宙学的。

 

何子彦作品《东南亚关键词典》(截帧)2012至今

  展览从艺术家编织的时间线开始徐徐展开,借由《东南亚关键词典》这个从2011年至今进行的项目,同时也是由算法实时编辑构成的电影,打开这幅从公元前100万年到公元2045年之间的图景。艺术家在这里模糊历史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召唤徘徊在东南亚及暧昧不清的地域之中的幽灵:老虎、人虎、云、幽灵作家、多面间谍、末世景观……彼此之间互为注解,互相召唤,构成彼此呼应却充满悖论的叙述。

  在艺术家眼中,《东南亚关键词典》就像是他的手记和绘本。“多年以来,它收集了我的很多想法、人物档案和主题,它们都与如何思考东南亚这一从未被语言、宗教信仰或政治体制统一过的地区有关。我从2000、2001年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渐渐地,我开始把这些笔记编成了《东南亚关键词典》,以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来编排这些素材。这件作品也是很多其他作品的来源,在这次明当代美术馆的展览里也展出了这些发展出来的作品。举例来说,在‘词典’里,有‘T for Tiger(老虎)’和‘W for Weretiger(人虎)’,他们共同形成了另一件展出的作品《一只或几只老虎》。‘G for Ghost (幽灵)/ Ghostwriter(幽灵写手)/Gene Z. Hanrahan (根茨·Z·汉拉恩)’产生了《名字》这件作品;‘L for Lai Tek (莱特)/Legibility(辨识度)’带来了《无名》。”

何子彦作品《无知之云 III》(截帧)2011至2018

  与《一只或几只老虎》共享同一套装置的作品《无知之云》,是艺术家为2011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新加坡馆创作的作品。屏幕上,观众可见8个人和云的相遇的过程,最终,云连接着所有人;同时,但在某个时刻,观众也会在展厅中和“真实的云”相遇。在展览的构思过程中,何子彦不断尝试调动屏幕中和展厅中的两个空间,或者两个世界。对此,艺术家提出了“剧场性”和“自足性”:“在《无知的云》中,我的一种创作方式是在‘自足性’和‘剧场性’之间游走,观众向内被‘吸入’叙事当中,向外又被‘推进’身体所处的空间。”此外,艺术家认为,《无知之云》还是某种“引用机器”。它收集并重组了中西方艺术史传统中关于云已经存在的意象:具象的、隐喻的、形而上的云。每个图像都召着唤另一个图像。

何子彦个展“一件或几件作品”展览现场 作品《此地》

  另外,在本次展览中,观众能够看到两个版本的《此地》。第一个版本的配乐来自德国音乐人Black to Comm。这段音乐听似“抽象”,但实际还是通过对各种现有音源进行采样和处理而成。第二个版本的《此地》由森永泰弘配乐,采样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电影原声混合而成。艺术家认为Black to Comm最特别的是地方是“最后保留了一种光谱般的效果”,这与其想象自己和所引用的那些历史素材之间的关系有些相似。而在 第二版《此地》的原声旋律或者录音带的嘶嘶声中,我们可以直接听到其“年代感”。

  何子彦对媒介的独特理解,实现了展览中作品内外的能量流动以及作品本身与观者身体之间的交流。角色、文本、图像、声音、荧幕在艺术家的调动下交织与震颤,观者亦可自由编织自己的观看路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与作品发生精神和身体的双重遭遇。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9月9日。

  (本文现场图片由王凤林拍摄  官方作品图鸣谢艺术家)

责任编辑:徐可芒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