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东吴万里 墨韵流芳——600年吴门画派文脉与复兴

2018-07-09 10:05  收藏投资导刊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

造物主似乎格外垂爱吴中大地,将无数的美好集聚于此。这里四季分明、水量丰沛、膏腴万里、物产丰饶;这里经济富庶、社会稳定、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陆机《吴趋行》)的吴中大地,钟灵毓秀,活力四射,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

卢卫星 渔村 粉画 88×128 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

就绘画而言,明清之际的吴地绘画俊采星驰,成就了中国画坛的半壁江山。而随后的几百年间,更是画派林立,名家辈出。以吴门画派为滥觞,衍生出的松江画派、虞山画派、娄东画派,皆为引领风气的时代翘楚。而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也无不与吴地画派或吴地画家因缘至深;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巨擘颜文樑、庞薰琹、吴作人等大师,亦是从这片热土走出的卓越儿女;至于新中国建立以来涌现的如张辛稼、吴䍩木、张继馨、孙君良、刘振夏、刘懋善、马伯乐、周矩敏、徐惠泉等吴地画家,均浸淫着吴地的文化气息,吸收着多元的文化滋养,响应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共同打造出一个气质独特的地域画派新群体。

吴地绘画底蕴深厚,文脉绵长,面貌多样。我认为,其中最为鲜明的特征有四点,即:兼容并蓄、多方融合、含蓄蕴藉和以道统艺。

刘振夏 阳澄湖畔牧鹅人 国画

一、兼容并蓄

兼容并蓄是吴地绘画的传统。究其历史渊源,在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和商品经济大势的冲击下,随着有钱有闲的市民阶层数量剧增,吴地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人民也开拓出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出于日益增长的消费、休闲乃至凸显个人身价和品位的需要,吴地绘画催生了各种题材与风格类型的蓬勃繁盛。于是,在题材方面,吴地的画家们既表现文人雅士的宴饮雅集、品茗酬唱、访幽探胜,也表现平民生活的阊门舟阻、杂技游戏、农事耕读;在风格方面,既有对注重笔墨表现、追求淡远意境的文人画传统的继承,也有对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的院体画风的发展。几百年来,兼容并蓄逐渐成为吴地绘画的最重要特征:无论是文人画家还是职业画家,无论是个人化的怡情遣兴还是有要求的赞助委托,无论是喜闻乐见的通俗娱乐还是曲高和寡的学术探索,皆能襟怀开阔、广取博收、尊情好俗,主张多识,不但有效避免了师承“近亲”繁衍可能造成的偏颇狭隘,也真正做到了趋新求异与复古尚博的并行不悖,乃吴地画家内心世界之立体镜像的生动反映。

顾志军 迷恋与传说 版画 150×85 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二、多方融合

思想和艺术的兼容并蓄,必然走向异质观念与风格的融合。故而,多方融合是吴地绘画的又一重要特征。吴地画家们“有古必参”却非“绳趋尺步”,而是融会贯通、“无体不化”,助时人换眼,替画史创新。事实上,吴门画派本身,便是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院画两大传统的首度融合。比如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家,博采众长,“行”、“利”并存,引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群体之间的换血重组,带动艺术批评和审美取向的重新分化,从中折射出时代的雅俗旨趣嬗变。再如明末画家张宏,也是融合多方的杰出代表。他既继承了吴门画派的风格和特色,又师法造化,青睐写生,所构之境注入现场感的新鲜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较之于宋元时期的文人画程式,吴门画派还确立了完整而成熟的诗、书、画、印综合配置。自此,以诗歌咏志向情怀,借书法写性灵气壮,凭绘画描庄严妙趣,恃印章篆金石铿锵,成为中国文人画程式的主流标配——此举,无疑也是体现其多方融合特征的有力佐证。长期以来,吴地画家们梳理传统,借鉴时贤,兼总条贯,揽其精微,用自己的才智与真诚让创作实践适应时代变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古今中外的融合统一。

庞薰琹 油画 穿蓝印花布衣的女孩 1962 布面油彩

三、含蓄蕴藉

吴地是水的天堂。滚滚长江、淼淼太湖、绵绵运河以及纵横密布的河道水网,哺育了吴地儿女并赋予其神采。吴地的水,既没有波涛汹涌与起伏不定,也没有气势磅礴和一泻千里,而是一派温和明净以及含蓄蕴藉。这,是只属于吴地的水意象,它在万年演变过程中,早已内化为吴地画家的生命特质和文化性格,并通过作品弥漫出如水韵一般的旖旎、婉约和空灵。因此,吴地画家的文化积淀与内在修养绝非故作姿态,而是发自灵魂的优雅习惯与自然流露。他们的风流才华,由是也不会喷薄而出、锋芒毕露,而是深藏节制、曲折释放,在高明的文化密码中尽显美妙。比如肇端于吴门画派的“仿”美学,即为含蓄蕴藉的集中体现。画家创作中的“仿”,并不要求与所仿对象的近似或匹配,相反高扬主体意识,强调自我抒发,在前人审美语汇的基础上积累提炼、精致凝结,寄寓作品错综交集的深刻意旨,涵映对文化渊源和画学渊源的通透了解,成为特定的文化场域、文化圈与交际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透过“仿”的创作以及对“仿”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将在历史的延宕中不断叠加,从而更具蕴藉性。数百年来,吴地绘画的语言、图像以及其中承载的知识、思想和志趣,在历时性传播中被丰富、延伸乃至重生。直至今日,吴地绘画依然优雅恬静、含蓄蕴藉,画家们创造图像观念符号和新的观看方式,依怙笔墨程式进行意涵“编码”,伴随笔势流转传递内在心境。含蓄蕴藉,已经成为吴地绘画参与地域乃至民族文化建构的独特姿态。

唐寅双监行窝图并书记册

文徵明猗兰室图卷

四、以道统艺

吴地画家尤其注重创作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合目的性,简言之即创作应该以道统艺。古往今来,所有杰出的画家都会思考如何观照历史,如何对待当下,如何引领未来的问题。明代中叶,吴门画派画家就从技法和品味上对此前的浙派画风提出指摘,而他们所倡导的“仿”,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对道统的选择。道统者,即“认同、正统、弘道”之谓也。明末画家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等人提出南北宗说,则标志着传统中国画学道统谱系的正式确立。可以看到,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以王翚为代表的虞山画派和以王时敏、王原祁为代表的娄东画派,都是吴中地区的出色画派,他们无不强调绘画的道统意识,也均被奉为当时的画学正脉。道统意识深刻地影响了吴地的画家,他们通过确立道统,以道统艺,让母题限定和价值范式发挥其最大作用,帮助创作者审视、矫正创作主体的绝对自由所可能带来的虚无和偏激。如今,吴地画家们立足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传统,正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新文化建设中重构画学道统。他们紧贴时代、感悟生活、关注民生、热爱自然,以个体的思想血液接通时代脉动,以个体的艺术生命融入文化传统,从而使个体的艺术创作在道统性的彰显中超越自身意义,获得升华,迈向不朽!

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博大的文化传统以及一代代画家的群力推动,吴地绘画在长达六个世纪之中,都保持着文化昌盛、交流活跃、人才迭出的局面,同时也为当今吴地绘画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精神的指引下,中国文艺界风苏万物、绿染大地。我相信,吴地的画家们也将乘此伟大东风,承袭六百年的光荣,继续依托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质,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各派文化长处,淬砺致臻,鉴往昭来,始终航行在伟大新时代的浪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添辉煌!

吴湖帆国画云中山顶 1956年 145

责任编辑:徐可芒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