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保险业助力"一带一路" 建设 护航企业“走出去”

2018-07-13 08:00  中国证券报   王凯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保险业充分发挥风险预警、风险管理功能,护航企业“走出去”。专家建议,在积极发挥政策性保险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商业性保险运用的引导,为企业“走出去”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保险业发挥护航功效

“一带一路”倡议给保险带来众多机遇。企业对对外工程险、海外投资保险、海外租赁保险、买方违约保险、货运险、境外旅意险、境外车险、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等传统险种的需求不断增加。

据了解,中国信保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项目67个,海外投资保险承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项目369个,合计承保金额达551.3亿美元,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撬动银行融资,推动我国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优势行业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海外子公司立足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香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中国企业海外商业贸易活动提供保障齐全的货运险、船舶险、车辆险、办公室保险、物业保险、意外险等多种产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提供多种灵活多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险产品。

太平印尼为印尼青山工业园提供工程保险、财产保险、利润损失保险、公众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等一系列财产保险,总保险金额达30亿美元。同时,每年还为工业园提供现场保单培训、现场风险查勘和风险管理培训服务。“太平印尼充分发挥中资保险公司的优势,提供中文服务,沟通方便快捷,响应速度快,不仅为项目提供保险保障,还为项目提供现场培训,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工业园中方有关负责人表示。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中债资信发布的《全球国家风险回顾与展望报告(2018)》指出,部分国家社会局势升温加码,一些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一系列因素导致全球国家风险水平继2016年后再度出现上升。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我国保险企业需要权衡投保及风险,不能单纯地将风险从投保企业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如果缺少必要的平衡机制,风险依旧存在。无论是投保企业还是保险公司,都不应该盲目拓展,而是应该把风险放在第一位。并不是投保后就不存在风险,企业需进一步规避风险,才能够让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诚然,不会存在完全无风险的项目,但是风险与收益预期一定要相对应。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指出,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巨灾保险和再保险都是薄弱环节,今后需重点发展巨灾保险和再保险,进一步提升区域风险保障水平。同时大力发展跨境保险服务,为重点项目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进一步完善保险服务体系

白明指出,当前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保险机构多为政策性保险机构。承担国家政策确实是保险业的发展机会,但是将来,随着“一带一路”参与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对保险种类的需求将会更加多元。保险机构对于风险的评估,需要与企业同步,为企业提供各种风险服务,这将是今后“一带一路”沿线保险业的发展转型机遇。

中国太平有关负责人建议,对中国险企来说,国际大型、复杂项目的风险承接能力有待提升,在进一步调动、优化整合内部承保能力的同时,继续加速整合国内保险企业的承保和信息资源,锚定重点项目,研究建立共保体,抱团出海,互惠共赢。

该负责人还建议,从顶层设计角度,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商业性保险运用的引导,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中信保加强业务协作,促进商业险和信用险有机结合,通过完善的保障范围以及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再保险)将风险分散给国际市场,为“走出去”的企业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周延礼建议,未来需建立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机制,加强保险监管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形成一致的保险监管制度标准。同时搭建保险信息服务的共享平台,做好保险与相关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和监管机构、银行金融机构还有相关的业务机构的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的服务。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廖淑萍表示,未来,商业保险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提供更好的保障机制。我国保险业也需加强自身建设,从调整保险的体制机制入手,更加市场化,更加契合国际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责任编辑:谢玥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