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

P2P遇最大流动性危机 融资平台疯狂出清

2018-07-16 09:24  证券时报   刘筱攸 张雪囡

近日,个人网贷平台(P2P)一个连着一个爆出兑付危机。

在动辄“千亿级”、“百亿级”平台“爆雷”的舆论氛围下,网贷挤兑轮番上演,债权转让骤增,多家P2P平台面临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流动性管理难题。

“我觉得媒体不应该再用‘交易规模’这个指标来描述平台风险敞口,而应该关注贷款余额。只有待收的资金才存在兑不兑付的情况,已发生过的交易规模不应该用来描述未来的风险。动不动用千亿、百亿级去定义一个平台,其实是加剧恐慌。”人人聚财创始人兼CEO许建文如此建议。

这也是深圳市互金协会的呼吁。此外,不少受访业内人士直言,P2P批量“爆雷”不能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割裂来看,其中包含系统性因素。模式异化的民间融资平台正在出清,小额、分散、穿透的平台才能真正被留下来。

恐慌蔓延 债转规模骤增

值得注意的是,“累计交易量或成交额”是指平台自上线以来全部交易量之和,为流量概念;“待偿余额或存量规模”是指特定时点平台上所有投资人(出借人)持有的未结清投资标的(借款资产)的本金及应收利息之和,为存量概念。针对眼下媒体过分夸大风险敞口的报道,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曾光表示希望媒体理性报道。

风险敞口的夸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慌情绪的蔓延:此前被报道成300亿级平台的钱爸爸,截至今年6月末的累计待收余额为12.77亿元;被报道成千亿级风险平台的小牛在线,截至7月14日的待收余额为114.39亿元。

目前并没有权威官方数据能够表明P2P全行业的待收风险敞口规模,但不少P2P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经过大半年之久的有序压降,整体的待收金额是下降的。之所以现在还会发生流动性危机,核心症结是因为在合规备案期内,平台不能再通过发行新增标的的形式,去承接以前期限错配的资产;老的资产又没有到期退出,投资人如果一赎回,平台就只能拿自有资金垫付。没有现金流的,就只能垮掉。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几乎是集合理财式的伪P2P集体倒掉的时候,因为他们的标的从一开始就是非穿透的,没有做到一一对应。

恐慌情绪下,投资人不惜以高利率(实际上是补贴给下家接盘人)转让债权,平台债转规模显著飙升。截至7月15日下午6点,拍拍贷共有6万多个标的在转;你我贷共2410个标的在转;团贷网共2125个标的在转;陆金服共1350个……随便一搜都是千只标的转让,且有些转让利率比实际到期利率还高。

上述平台之一的一位投资人向记者坦言:“我刚把30万资金做了债转,看到不断有平台出事真的是害怕了。大家都只想拿回本金,牺牲利息在所不惜。”

“网贷行业有固有的问题在里面:它是涉重(资产)行业,网贷平台面对投资人有刚性兑付的客观使命,但是网贷平台的注册资本与股东的偿付能力不足,因此一旦出流动性风险就容易爆雷。”曾光总结道。

系统性民间信用风险显现

“本轮行业爆雷,大环境不好、资金紧张是主要原因;但各平台自身的因素也很重要,平台短期发标长期借出影响流动性,或者自融乱投资都是在紧缩周期最容易出问题的。”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告诉记者,其所掌舵的平台,去年就已经启动了大单标的的清盘。

一名杭州原配资公司的高管,提醒记者不能忽略地区风险。“浙江一带,尤其是杭州频频出事,不仅仅是P2P集中度高。我个人觉得真正的主要原因,不是中金研报说的流入楼市(当然不排除这个因素),因为很多地方都存在住房限购和房价高企的问题;而是杭州此前有一大批配资平台,他们就是资金的二道贩子,手上设了好几个平台,左手倒右手做大待收规模,再找好骗的企业主来接盘,他们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收益。杭州还沉淀下来一批配套服务的企业,做软件的、网页的、培训的,各种金融马甲齐全,所以骗子们比较好得手。”该原配资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一名刚刚离开网贷行业的P2P前高管向记者分析,P2P大面积逾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下行,许多投入中小企业项目风险比以往时候更高;二是羊群效应导致投资人信心严重受挫,各大平台资金净流出非常严重,流动性是个死命题;三是P2P并没有降低市场的融资成本,前期因平台推高估值高位套现的需求,不得不追求规模,在去杠杆的眼下,泡沫必然被刺破。

还有P2P人士认为“爆雷跟股市下行不无关系”。的确,目前因底层资产涉及上市公司贷款项目逾期而受牵连的,就有信融财富与陆金所。

从一些宏观经济数据看来,P2P目前经历的风险可能是被传导的。银行方面,截至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1.9%,较一季度末上升了0.15个百分点;债市方面,截至5月的债券违约率为0.39%,上升明显。

企业信用风险高发的同时,因为去杠杆的关系,非标融资却继续萎缩:6月份信托贷款继续收缩1660亿,委托贷款继续收缩1600亿,未贴现票据收缩3630亿,总体收缩接近8000亿。因此,企业的信贷获得主渠道又回到了银行表内,灌溉民间融资平台的热钱越来越少,借贷主体资金链吃紧。

在国内走过了11年的P2P(首家P2P成立于2007年),在近几年不断被唱衰中,或许到了真正危险的存亡时刻。也有理性的声音出现:没有哪一种商业模式,需要数千家同质化的商业主体共同参与。本轮“爆雷”潮过后,P2P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巨量收缩,至于会不会锐减至中金研报说的200家以内,有些P2P行业人士的态度更为悲观——或许是减至百家以内。

“但洗牌过后,一定是光明。”包括许建文在内的P2P平台人士称。

责任编辑:郝梦圆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