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

吴亦兵:三大变化创造投资中国新机会

2018-07-18 09:12  中国证券报

【简介】

吴亦兵,拥 有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和中国科技大学分子生物学学士学位。2013年10月加入淡马锡,目前担任全球投资组合战略与风险部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此前,吴亦兵于2009年12月起,担任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同时兼任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直接投资机构金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 官。

【导读】

日前,淡马锡公布的最新年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财年末,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创历史新高,达2350亿美元,并维持净现金状态。其中,中国继续成为淡马锡在新加坡之外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占淡马锡全球投资组合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至26%。

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淡马锡一直看好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并坚信消费升级和创新两大主题将使中国孕育足够的投资机会。展望未来,吴亦兵指出,科技创新、人口变化和消费模式转变正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使在中国的投资面临新的机会。

消费升级是永恒主题

中国证券报:淡马锡如何看待在中国的投资机会?会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

吴亦兵:我们一直看好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并认为中国有空间和时间通过结构性调整成功实现再平衡。所以,中国是淡马锡在新加坡以外最大的投资目的地。今年更是如此。在淡马锡的全球投资组合中,新加坡占27%的比重,中国占26%的比重。而且,淡马锡在中国的投资组合的价值是逐年增长的,今年达到约3850亿元人民币,这些数字都能够证明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看好。

淡马锡在中国的投资策略过去几年一直很稳定。我们主要关注两个主题:一是消费升级,二是创新,尤其是消费升级和创新交织创造出来的新商业模式,比如非银金融服务、电子支付、电动汽车、科技物流、生命科技,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兴趋势中寻找到的机会。从历史上看,我们在中国的投资策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以来投资集中于银行,2010年开始更多地投向非银金融服务,最近几年则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改变传统行业这个主题。

中国证券报:很多投资人都会谈到中国的消费升级带来的机会,怎么理解这一点?

吴亦兵:中国的消费升级是永恒的主题。消费升级有两点:一是同样的人群的消费在不断升级,二是消费的人群在扩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说,淡马锡有四个投资主题,转型中的经济体、增长中的中等收入阶层、显著的比较优势、新兴的龙头企业,这四个主题都会带来大的消费增加,特别是逐渐涌现出具有中国比较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很多时候是需求创造供给,但有了新的供给又会刺激新的需求。

具体来说,我们还研究了几个关键趋势,具体包括更智能的系统,比如人工智能;更加互联互通的世界,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也就是IOT;共享经济,这方面我们投了滴滴、摩拜、Airbnb,这些都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不断积累的财富,而财富和科技结合,重新定义了新兴市场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态度;更长的寿命,这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家对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我们会从这六个趋势中把握投资机会。

中国证券报:消费模式的转变已经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商业模式?

吴亦兵:商业模式的颠覆不仅源于消费模式的转变,还来自于人口的变化,比如消费的主力从60后、70后转到了90后、00后,以及科技创新。这三个主题交织到一起,造成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很多新兴的行业,比如电商,也才十来年的历史,这在商业史上是非常短的时间。再比如共享经济,几年时间就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所以我觉得中国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被很大程度地释放出来了。

以前我们画过一个曲线,所谓的平均收入右移,可支配收入放大之后就会创造出新兴的产业。其实网购很多都不是必需品,而是冲动性消费;再比如游戏、娱乐、视频,这些都是对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实际上这就是核心主题的变化。

投资策略趋于谨慎

中国证券报:1974年成立以来,淡马锡以新元计算的复合年化股东总回报率达15%,在波动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回报率是如何做到的?

吴亦兵:淡马锡最大的特点是一个以基本面为主的中长期投资者,同时我们有绝对的灵活性。就是看到风险积聚的时候,我可以放慢的投资节奏,这也是过去我们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淡马锡还有一个特点,是对杠杆的使用极为谨慎。所以,我们在过去11年都是净现金状态,我们的负债总体水平很低。我们希望等到市场调整的时候,手上有充足的子弹,在基本面好、价格相对低的时候投出去。

我们投资的核心准则,是对公司内涵价值的判断,也就是以未来折现现金流的价值来对照我们的风险成本。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这个框架是帮助我们能够在波动越来越频繁的市场中取得长期稳定回报的最大法宝。比如中国银行业2014年、2015年的PB只有0.6,股息收益率却有7%,怎么算都觉得便宜。华尔街的投资者那时候都不看好中国的银行业,因为他们不看好中国经济。而我们对中国经济中长期有信心,所以我们就增持了。

中国证券报:一些潜在的风险性因素,比如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贸易摩擦会对你们的投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吴亦兵: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去杠杆造成了对A股的冲击,我们却认为这两点会让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更健康。我们觉得,中国GDP的增速放缓到6.5%左右,才不会用原来加杠杆和投资驱动的方式来增长。这也能解决过去一段时间积累的一些问题,比如高负债率,特别是企业部门的高负债率。作为中长期的投资者,我们认为,一些改革,比如最近的资管新规,是中国经济中长期风险因素能够得以释放的一个重要的助力。

全球贸易摩擦简单来说有三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关税直接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会直接抑制消费;二是中间成本的上升会造成企业中期利润的下降;三是企业中长期利润率下降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全球贸易摩擦的短期影响被市场放大了,中长期影响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这也是我们认为的市场风险因素之一。它会带来全球经济中长期的放缓,叠加现在正好到了扩张周期的末期,这是我们对全球经济更加谨慎的原因。

中国证券报:在刚刚发布的上一财年的年报中,淡马锡表示下一财年将采取更加谨慎的投资策略。做出这种选择是基于怎样的判断?

吴亦兵:我们计划在新的财年采取更加谨慎的投资策略是对于全球投资而言的,因为我们看到全球未来面临的风险因素,一是现在已经处于经济扩张的末期,二是地缘政治风险。这些风险因素会使全球经济陷入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当然,我们对于中长期的全球经济是看好的,特别是对于中国中长期的经济是看好的。

话说回来,我觉得这对淡马锡而言不会是一个问题。即使2008年全球陷入经济危机,2009年我们整体的投资组合净值掉了30%,那时候大部分公司可能会关门。但是,由于我们在财务方面极为谨慎,所以我们所受的影响较小。

没有市场就没有技术创新

中国证券报:有观点认为,PE/VC在中国更关注商业模式创新,而不是底层技术创新,怎么看?

吴亦兵:经济的增长核心无非两点:一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第一阶段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的,比如引进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在到了第二个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依靠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共享经济,大幅提升了很多利用率很低的资产的利用率。第一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把中国变成了全球的制造业中心,第二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

而没有市场,是带不来创新的。为什么硅谷是全球科技最发达的地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它创造出来的需求是随时都存在的。当然,市场不光是终端消费者市场,还有中间产品的市场,比如阿里和腾讯掌握了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后就需要计算力,所以它开始做云计算,做了云计算后又发现可以定做服务器,而里面的芯片也可以自己搞。所以是随着市场的扩张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有了用户基础后才有技术的创新。

中国证券报:谈到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可能是中国企业弯道超车的好机会,怎么看?

吴亦兵:我们说,第一代IT是基于计算机的,而中国的起步起码落后了20年,所以IT在中国企业的渗透率是很低的,比如ERP,大部分民企还没有用。第二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中国起步可能晚了5年,但是追的速度很快,今天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在世界上不落后于任何人,也激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其他的课也补上来了,因为过去很多ERP改到云上,改成了SaaS。

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下一轮的IT,它对于传统行业这一轮的改造,会让中国又补上一轮课。以前PC时代就能做数据分析,不过它有很多人工经验在里面,所以西方企业有很多的积累和很大的优势。但是到机器学习,算法又是通用的,中国的数据和应用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中国的数据在垂直行业的应用是人工智能时代中国领先于世界的又一个优势。可以看到下一轮IT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不光是带来B2C方面的机会,人工智能会带来下一轮的B2B服务型的机会,它会让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整体上一个台阶。

中国证券报:今年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都在吸引新兴经济企业上市,这会加速你们的项目退出吗?

吴亦兵:退出是淡马锡的次要考虑,相反,我们在不断增持很多创新公司,因为我们管理的是自己的资金,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投早期、VC、B轮……一直到IPO后,它跌破发行价我们还可以补仓。我们的战略是与中国领先的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所以退出不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当然,退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对整个中国的投资市场是有好处的。资本是逐利的,资本市场的成熟会吸引资本的不断流入。

中国的一级市场已经是一个较为健康的市场了,过去大家觉得中国的二级市场还不够开放,国际资本在中国二级市场的资产配置不高。而当前A股和H股的改革都在使中国的二级市场更加开放,并提振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国际资本从一级市场往中国配置资产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趋势,现在二级市场刚刚开始,我相信这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郭俊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