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幼教服务 做起来就会有成效

2018-07-20 10: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寒小

学前教育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一村一园计划”切中了贫困地区幼教工作的痛点,正视难题、讲求实际,立足现有条件做起来。

日前,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宣布,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为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提供幼教服务的“一村一园计划”,荣获2018年度WISE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成为该奖项创办以来第一个获奖的中国项目。

“一村一园计划”获奖,体现了对该项目在教育领域创新价值的肯定,也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公益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破解贫困代际传递的认同。

扶贫先扶智,学前教育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学前3年毛入学率为79%。调查显示,剩余的20%多适龄幼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或牧区的村庄中。贫困地区家庭普遍存在收入低、家长受教育年限短、缺少必要儿童发展知识等问题。父母离异、儿童留守等问题在一些贫困农村也同样存在,这些社会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严重阻碍儿童发展。相关测试显示,贫困地区3—6岁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不足城市儿童的60%——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儿童,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贫困代际传递的趋势。

2017年农业普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59万个行政村中只有19万个有幼儿园。特别在贫困地区,村民居住分散,每个村幼儿数量有限,民办幼儿园没盈利不去设点,公办幼儿园又往往止步于乡镇,村里儿童常常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

“一村一园计划”切中了贫困地区幼教工作的痛点,正视难题、讲求实际,立足现有条件做起来:比如,他们的办园场地主要是利用村小学的闲置校舍或村委会等公共场所,改造费用很低;若在乡镇开办一所幼儿园,光盖房子就要花三四百万元。又如,只要有5个以上娃娃,“村园”就开班,并且实行混龄教学,“大孩子带小孩子,小孩子促大孩子”,提高儿童社会适应性。没有去过海洋馆、游乐园的孩子们,也能从“本土化”的教学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青海乐都的彩陶、甘肃华池的红军故地、贵州毕节七星关的“植物课堂”,都留下孩子们探寻世界的足迹……一所山村幼儿园每年运行成本仅为3万元左右,看似简陋的教室、教具,却让许多孩子改变命运——截至2018年6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地方政府合作,在中西部9省份21个贫困县设立了2300所村级幼儿园,累计受益儿童约17万人。最早一批“一村一园计划”儿童中,约65%的孩子学习成绩稳居全县同龄儿童的前40%。打动WISE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的,正是该项目为发展中国家花小钱办大事、破解贫困地区学前教育问题,树立了很好的“中国样本”。

眼下,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面对更“硬”更“难”的任务,一些地方决心大、力度大,涉及一些具体问题,从论证到规划、实施,往往让老百姓等得辛苦。此外,还有些地方,为了展现扶贫成果,非有看得见的工程才算圆满。可与其面对山村幼儿失学的难题焦虑无措,不如先就急、就简干起来;与其花几百万元盖一座崭新漂亮的园所,不如把资金用在“人头”上,让孩子们尽快得到智慧阳光的沐浴。

“这些孩子中,有70%是双留守儿童,或来自精准扶贫户和单亲家庭,他们平时都‘沉’在村子里,不集中起来,人们无从知晓他们的生活现状,更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救助。”——项目负责人如是说。因地制宜、讲求实际、时不我待,才会让事关长远的改变早见成效。

责任编辑:袁上草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