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讯(王子约)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最合适的是“奇迹”两个字。
在7月24日的中国社科院高端智库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作出如上表述。
林毅夫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贡献进行了概括和反思。他强调,理论的适用,决定于理论的前提条件,我们现在接受的主流理论都来自发达国家,这些理论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发达国家的条件作为理论前提,或者是暗含前提,因此直接将发达国家理论用在发展中国家难免遇到问题。
林毅夫解释,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用的理论基本上都是用发达国家有什么来看发展中国家缺什么,比如结构主义;或者看发达国家什么东西做得好,然后发展中国家做不好,比如新自由主义。在此背景下,让发展中国家照本宣科,这样的理论基本上都忽略了一点,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条件的差异性。
林毅夫称,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他从世界银行回来后开始倡导新结构经济学,主张必须要看发展中国家自己有什么,自己什么东西能做好,然后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强。
在反思回溯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发展经验时,林毅夫解释了为何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他认为,这种转变主要得益于“后来者优势”。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平均劳动力生活率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有的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每个劳动者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第二是产业不断的转型升级,把劳动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部门重新配制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部门。
林毅夫提到,这两个方式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的。区别是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比劳动生产率生产水平低,因此可以把发达国家用过的成熟的技术拿来进行产业升级,从而降低创新风险,实现更高的附加值和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叫“后来者优势”。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13个经济懂得利用“后来者优势”,取得了平均每年7%或者更高的增长,持续25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增长。
在进一步谈到为什么“后来者优势”在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释放时,林毅夫将该问题解释为“思路决定出路”。当时,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中国的企业从成本等各方面看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优势,要把产业建立起来,就只能靠国家配制资源。
在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以后,我们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去发展那些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号加工业,并且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之下,快速把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竞争优势。有竞争力和盈利就可以快速积累资本,之后进行产业升级,然后就可以用“后来者优势”,这就是思路转变的问题。
在谈到未来的挑战时,林毅夫表示,我国的渐进式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伴随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腐败、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未来的改革进程当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着力加以解决,以推动经济社会继续平稳发展。
林毅夫还提出,未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要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深化,因为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为世界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