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专访“西洋城堡”总裁、收藏家林明洋

2018-07-31 13:28  收藏投资导刊   刘宗跃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的收藏市场在近20年的光阴中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收藏热持续走高,一来是因为人们骨子里的恋旧情怀掀起了怀旧潮流使然,二是因为优雅摩登精致的复古风,吸引着越来越多追逐高品位生活的人参与其列。但熟悉中国收藏市场的人们应该了解,在中国的热门收藏门类中,虽然此起彼伏、各有千秋,但鲜少能见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子,家具类项目尤其如此,中国人似乎一直沉迷在自己的传统收藏观念中不能自拔。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这种本土文化的自我欣赏,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呢?记者专访了上海西洋城堡总裁、收藏家林明洋,和大家一起聊聊西洋文化融入中国的现状与未来。

用融合的方式吸收世界文化是必然的道路

暖风微荡,阳光从梧桐树的枝叶间倾泻而下,洒入西洋城堡这个旖旎华丽的空间,为我和林明阳在这里的谈话开启了流金岁月般美好的氛围。他坐在满是时光痕迹的真皮沙发里,娓娓道来对收藏古董以及收藏生活的愉悦情怀,镌刻着光阴故事的木纹茶几上,一杯英式骨瓷茶杯里的红茶正在阳光下热气氤氲。

中国的收藏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开始的个人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目前中国收藏市场中的人们认识到西洋文化在中国收藏中未来前景和真正地位的人并不多。林明洋在谈到融合西洋文化的必要性时认为:“这表面上看是一个收藏取向问题,但背后承载着文化使命。现在我们一直在讲大国崛起,这不简简单单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提高,其实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这一块恰恰是目前比较薄弱的。”林明洋举例说:“比如目前没有多少人去收购世界的优秀遗产,也没有多少人去做文化交流,因为大家普遍还搞不懂西洋文化。而我们现在常常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用中国的帽子去硬扣老外的头,这其实很难行得通。正确的道路应该是先融入他们的生活,再推出中国的文化,这种软着陆的方式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放眼世界,中餐馆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人们似乎看到了中国文化大繁荣的景象,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绝大多数中餐馆仅仅是为当地的华人提供一个吃家乡菜的场所而已。这并不是中国文化走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中国人走遍了世界每个角落,他们并没有真正将中国的文化带给世界。究其原因,林明洋分析认为:“国外的中餐馆都是私人企业为了盈利开设的,整体零散,每一个个体也没有良好的管理团队和文化体系。这方面其实不但是每个人的职责,要想把中国的文化推向全世界,合理的政策支持和整体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中餐馆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这种“相接而不相融”的现状。林明洋也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2008年,他在上海尝试用纯西洋的元素设计建造了一处会所,用哥特式风格与新艺术形态相融合的方式设计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内经营上海菜品,很快就发展成为上海的顶尖级艺术会所。由此可见,西洋元素和中国元素的巧妙融合是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的,这也是未来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合理道路。

接纳世界文化,要放得下心中的包袱

风情家具,恰如从老祖母手中传下来的旧物,貌似简洁,却因岁月斑驳而散发出迷人韵味。无论是重复、还是对称或者渐变的美学工艺,每根线条每处转角都仿佛一个个诗意的注脚,承载着老上海星星点点的记忆光华。林明洋坦言,在刚开始收藏西洋家具时,曾经有过思想压力,比如他早年在收藏海派经典家具时,海派家具曾经被认为是“国耻”。或许是近代中国一步步走来走得过于艰辛,导致人们对于西洋元素的东西采取了这样一种坚决敌对的心态。好在近些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好转很多,人们渐渐可以正视曾经发生过的事和眼前的物了。其实,海派老家具是上世纪初上海流金岁月的遗物,这些年渐渐成为收藏热点,是人们对过往繁华世界的一种深情怀旧,进而将这种怀旧情绪凝固在自己的家居空间里。毕竟,上海有过一个值得骄傲的辉煌过去。林明洋说:“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了,我们现在要放眼世界,打造地球村概念,我觉得这个才是比较有意义的。比如青岛就拥有全世界范围内德国之外的最大的一个德国建筑群,这是非常好的资源,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打造一个青岛小柏林的概念,让世界文化在中国得到体现,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追忆殖民。中国人不懂西洋文化,所以对西洋文化产生的这些贵族留下的东西,没有非常投入地去收藏,但其实收藏世界文化才显得出中国收藏的国际观。”

在采访中,林明洋提到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圆明园旁边建立一所西洋艺术博物馆,把西洋的经典艺术买回来放到中国,放到圆明园旁边去。原因有三:第一,这是在告诉全世界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胸怀,中国文化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第二,让国内的同胞能够了解西洋的文化,中国变得强大了,也需要让下一代更多地认识世界文化;第三,国人在参观这个博物馆的时候,在西洋艺术品面前感受西洋艺术精华的同时,从窗外望去,看到圆明园的废墟,可以回忆起曾经的艰辛,激励人民更好地前进。林明洋认为,文化的价值是不能用当前的金钱去衡量的,它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是一种长期的回馈。他用目前阿拉伯国家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我在收藏领域理解到一点,那就是阿拉伯国家是很有前瞻性的,他们拥有非常好的前沿的文化战略:他们在尽力收藏全世界能够移动的文化遗产,然后跟整个的观光事业做结合。他们在考虑当阿拉伯国家未来没有石油产出的时候,用什么来养活百姓?到时候旅游观光就是他们的支柱产业。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博物馆能够系统地收藏世界文化遗产,反而是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全力收购中国的精品文化遗产,我感受到的是目前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冷漠。”

在生活中融入西洋元素,很容易

其实,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有越来越多西洋元素的影子,尤其是家居生活中,西洋元素已经可以非常好地和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步伐相结合了。林明洋认为所谓的欧洲贵族,只是一种人人可及的生活方式,并不像中国传统的帝王那么高高在上,而西式家具的设计都是从生活开始的,比如沙发这个名词就是舶来品,中国原来是没有沙发的,中国传统的家具设计很多都带有仪式性内容,以至于在现在的生活中很难继续使用,而欧洲贵族的家居设计都是以生活中最实实在在的实用为标准设计的。如他为记者介绍了一种专门用来吸烟袋的小椅子,是十分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并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而这种椅子并不是欧洲贵族的专属,在乡村古堡中也经常能看到这种椅子的身影。

另外,许多欧洲贵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和现代中国人基本相同。比如欧洲贵族非常讲究节约,他们平时的食物也非常简单,像吃太油腻对身体不好等一些现在人们一直在重复的健康概念,其实在欧洲贵族里很早就有。他们不一定吃一些很贵的东西,而是吃很有意思的东西。

其实,早期的上海跟欧洲非常像,而且那时每一件家具都很有文化意义和纪念意义。林明洋为我们介绍,当时有一种椅子名叫小姐椅,那是在清末民初,男尊女卑,女孩子在弄堂的楼上是不能轻易抛头露面和未来的夫婿见面的,由于路上车水马龙,女孩子也不方便站在阳台上去望,当时就有人设计了这种小椅子,正好可以坐在二楼的栏杆后面来看一下她未来夫婿的长相。“这种椅子承载着当时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一个个爱情故事,在1920年到1930年那个物质比今天要匮乏的时期,我们还有这个心情去为了爱情而设计一把椅子,反观现在的人,大多活得太过匆忙了。这种东西就像是情人之间的礼物,你送一件礼物,可能不是最贵的,可是它是充满爱意的。我想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最缺乏这种状态。”林明洋说。

在生活中融入西洋元素,也很有益

把西洋元素融入生活不但很容易做到,而且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少好处。比如现在的新家具中的胶水、油漆等材料,大多对人体有害,而制作新家具也需要砍伐大量树木,但西洋古董家具大多已经经过100年到200年的沉淀,家具的质量已经非常稳定了,上面的漆也已经放了很多年,对人没有一点不好的影响。所以收藏西洋古董不但可以轻松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同时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我想其实很多人把贵族误解为是非常奢侈的生活,我个人认为贵族的生活是很追求品味的。”林明洋说。

在林明洋看来,家是情感的归宿和家族传承的空间,美好的老家具则是传递家族情感和生活温度的,它会带着动人的故事、绚丽的回忆与浓浓的亲情一起传承接代,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老家具之所以珍贵迷人,它的做工与材质尚在其次,其所蕴涵的历史感与美感才是打动心灵的关键所在。不过,老家具那优雅的身姿、精雕细琢的纹饰着实让人赏心悦目,有时候,当我们轻轻抚触这些老家具时,它们在经历了百年光阴的耳鬓厮磨后呈现出特有的温润手感,会让人感觉身心正慢慢回到那些风雨阑珊的旧时光里,亲历了人世间最悲秋伤情的聚合离散。所以,一件好家具,是具备文化提示功能的,它的身上,既能看到过去的影子,还会包含一些未来的元素。

西洋古董家具融入生活不只增添了生活情趣,还是一种投资和传承。林明洋介绍:“比如十年前一把椅子1000块钱买回家用,我用了10年后还可以2000块卖出去,它是保值和增值的。另外,国外对于精品还有传承的习俗,外国一个家庭最少会留下几件祖上传下来的物件,尤其是订婚戒指,几乎都是祖母或者母亲留下来的,我觉得这个深具意义。我们中国一直在讲传承我们固有的文化,我觉得应该把传承这两个字更生活化一点。”

采访最后,林明洋说,他从1997年开始收上海家具,当时的上海人觉得旧家具是累赘,所以一直往外抛售,但是到了大概2005年左右,短短八九年的时间,再想在上海收到旧家具已经很难了,其中很多都被卖到了国外,他感到非常惋惜:“当我们这些人认识它,然后再去收藏它的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人就要积极认识世界文化,进一步把世界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于大国崛起,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承,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我认为我现在收藏西洋古董家具最大的益处。”

责任编辑:徐可芒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