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出版业,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改造传统图书出版加工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能满足个性印刷、减少浪费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等要求的生产方式就已诞生。多年来,这种生产方式不断为书业实现零库存、即时出书和个性印书等理想出版状态清除路障。除了印刷企业和第三方技术公司之外,许多出版机构也主动求变,试图在生产环节,通过新技术提高出版效能、创新出版经营模式。
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专门成立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通过大数据存储处理技术、印前资源管理、打造POD按需印刷连线、建设CCPP大型智慧云印刷平台、布局海外业务等多种业务模式,探路按需印刷;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时光流影”社交平台,以“一键出书”“时光书架”实现个性化社交出版;中国工信出版集团(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专业出版经营模式创新示范”项目实现“以销定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科传”)(通过内容资源集中管控和数码印刷优化经营管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通过POD形式全面进入数字化生产)等,都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路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在图书品种增长、频率印数和利润率下降的行业现状下,专业出版的“两面性”十分明显:一方面,特定的用户群使得专业类图书受数字化影响相对较小,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刚需优势;但另一方面,供货慢、重印难、产品生命周期短等也都是横亘在专业出版前进道路上的几座“大山”。
作为“出版国家队”上市第一股,中国科传这块金字招牌也遭遇了出版转型中的经营管理瓶颈。但凭借深厚的学术出版根基和专业出版品牌的底气,该社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策略,于2014年2月专门成立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致力于短版(新书、重印书)、超短版、零件单的数字印刷业务。2017年,中国科传数字印刷的年度生产码洋较2014年增长13.8倍;年度承接业务量增长近10倍。目前数字印刷业务在全社的整体生产中占比三成。
在中国科传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主任安骏看来,出版企业按需印刷不单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多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是企业创新的系统工程。他认为,目前科学社实现的是基于完整版图书的按需生产,而基于定制化内容的按需生产仍在探索中。
转变经营策略应对发展瓶颈
在全球范围内,“以销定产”都将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体而言,由于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和细分市场不同,以及技术应用水平差异等因素,不同出版社的按需生产建设程度不同。安骏特别强调,目前按需印刷面临的最大调整是服务模式的变化、标准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变革,而生产、耗材等产业链末端因素并不是关键所在。具体到出版社的生产流程中,在实现有效供给方面,选题是基础,生产和渠道是支撑。因此,中国科传在开拓POD业务时,首先从管理层面进行调整,成立新部门,把业务从传统生产中抽离,对出版POD新书的编辑部门,并给予特殊奖励金。
在图书出版环节,中国科传一直强化“质量效益优先”原则,从选题论证到图书生产都坚持严格质量控制机制,提高出版品质。同时,针对内部图书经营单元实行多指标考核,提出“注重利润和库存指标、取消生产码洋指标”,为推动经营单元不断提高出版质量专门制定了提升经营质量的策略。
“1+1+1”真正实现“按需印刷”
多年来,中国科传在作、译者资源和选题方面的优势,也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调整生产方式的前提。该社针对品种多、印量小、销售期长的出版物,在数字印刷中,通过“1平台(文件收缴平台)+1库(印刷文件库)+1系统(POD智能生产系统)”生产模式,实现小批量的按需生产。目前,中国科传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分为数据内容组(负责所有内容的收集、检查、制作)、印制组、内容管理组,以及一条自建的生产线。这个团队的成长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2月部门成立,2014年4月-2016年1月近两年时间,他们一直在进行内部打样、内部文件标准化、内部流程、内部运作机制等调整工作。从2015年6月启动自建POD生产线到2016年1月生产平台正式上线,也花费了半年时间。这条自建POD生产线主要用于满足中国科传“按订单的多品种小副本(简版)”超短版业务需求,以实现按订单生产的POD运营模式;同时,在业务量与产能不匹配时,兼顾短版(平装本)业务需要。随着生产线运营管理能力的逐步成熟,制作工艺逐步扩展到了精装本生产。
中国科传通过短版(新书、重印书)、超短版、零件单三种业务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按需印刷。到2017年末,科学社数字印刷的总生产码洋为2.5亿元,生产册数322万册,简版POD可供品种1.88万种,生产团队近20人,有8个合作伙伴和1条自建生产线,拥有文件收缴平台、印刷文件库、POD智能生产系统。安骏表示,整体而言,科学社的按需出版探索有突破、有亮点,但体量上还无法支撑出版企业的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理念转换和产品创新。
定制化内容生产是终极目标
目前,曾经亟需解决的内容资源集中管控和数码印刷两大问题,已基本得到改善,内部流程再造、内容资源管理、数码印刷业务规模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尤其是数码印刷已经由最初的一种辅助生产策略变为重要的生产支撑力量。而关于未来发展,安骏认为,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按需出版,目前最重要的是实现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
具体来讲,一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出版社必须将质量保证体系从让印厂出样转变为自己控制,为以后的规模化发展打好基础。二是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标准体系以控制文件质量。中国科传的标准体系分为3个步骤:把印刷文件集中管理,逐步调整变化;优化数字印刷文件,针对数字设备对印刷文件进行规范、优化,实现简版、典藏版等定制化生产模式;最核心步骤即是CTP与POD的融合发展,包括流程、文件的融合,打破组织、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实现CTP和POD的无缝切换。三是实现产业链融合。目前,中国科传正在为标准化的技术平台建设做准备,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扩大产能、提高品质,配合公司经营策略调整,争取未来2-3年内,达到“以销定产”的理想出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