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监司表示,对“拼多多”侵权假冒商品等问题进行调查。拼多多随后发表声明称,将全力配合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调查。受此消息影响,拼多多当日美股股价再度下挫,盘中一度跌至18.62美元,击穿19美元的发行价。
创立不到三年便拥有3.4亿活跃买家、过去一年GMV(网站成交金额)超过2000亿元,一度备受追捧的“电商新贵”拼多多,为何在一场“舆论打假”中被各方质疑?那些通过“低质低价”“裂变营销”积累的用户,能否最终成为平台的忠实拥趸?
太宽的赛道,往往不够长
1980年出生的黄峥创立拼多多不久便确定了奔跑赛道——不是曲高和寡的“高端消费”,而是面向人均消费能力较低但基数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在以“用户数量”为核心的互联网估值体系中,拼多多的这一选择颇为“精准”。
拼多多接下来的打法也几乎是为这一用户群体量身定制:对价格极度敏感,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甚至可以放弃购物体验。
战略、战术的有效使用,令拼多多迅速成为“现象级”电商。数据显示,拼多多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GMV分别为1412亿元、2621亿元;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亿元、17.4亿元和13.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亿元、-5亿元和-2.8亿元;2018年二季度活跃用户规模为3.4亿。
以并不“夸张”的亏损,获取庞大的用户规模,这恰是互联网巨头成长的常见途径,也是当下资本热衷的便捷模式。拼多多自成立以来估值不断膨胀,并快速上市,均基于该逻辑的实现。尤其是一度远离低价市场的阿里重新发力,更使资本将拼多多视为下一个电商巨头。
简单来看,拼多多似乎找到了成功的缝隙,抓住了最大的目标用户群体。但是,商业价值并不仅在于用户规模的多寡,而要看忠诚用户的合计消费能力。对于商业模式成熟的电商来说,巨头终究需要盈利的支持,盈利的产生则源于其提供给用户的难以替代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天猫的品牌信任、京东的物流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