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编写,庄福龄、杨瑞森、梁树发、郝立新、张新任总主编,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科院等科研机构的数十位学者历时五年时间写作完成。全书共700万字,以整体性的视野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来形成、发展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此书是目前为止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史研究著作,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最新发展。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本书的第一至三卷即马恩卷日前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分卷简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一卷——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0—1848)》
郝立新 主编 臧峰宇 副主编
本卷全面阐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全书考察了欧洲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革命风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成就,在思想史的解读中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他们向唯物史观迈进的路径与印记,呈现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和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发新世界观的历程,感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光芒。
本卷的主要特点:首先,本卷在或宏大或具体的历史背景、事件之下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与著作的诞生历程,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历史、时代的密切联系。其次,本卷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文献成果,对《巴黎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作了细致的文本研究,夯实了原典基础。再次,本卷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热点,在某些重要问题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如对苏格兰启蒙运动、法国革命政治学、青年黑格尔派等马克思主义重要来源的考察,对《巴黎手稿》的思想内涵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穆勒摘要》的理论联系的研究,对马克思恩格斯与鲍威尔、施蒂纳思想关系的探讨,对马克思与蒲鲁东思想交锋的分析,以及对《共产党宣言》的整个创作过程与理论内容的阐述等。总之,本卷有历史、有文本、有理论,有创新、有拓展、有提升,相信它能为推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二卷——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形成及发展(1848—1875)》
张雷声 主编
本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于19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以及与错误思潮的论战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使马克思主义从众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同资产阶级思想相对立的唯一科学的理论体系。
本卷有三个特点:一是把握实践和思想史的关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与实践的互动中向前推进;二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即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高度统一进行了阐述;三是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凸显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点和面,即理论和历史。本卷关于《伦敦笔记》的研究、关于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印度问题的研究,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立的贡献等等阐述,都是亮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形成及发展的研究路线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本卷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脉络、发展逻辑的阐述,都着重体现和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三卷——马克思主义在论战和研究中日益深化(1875—1895)》
张云飞 主编 袁雷 副主编
本卷主要考察1875年到1895年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此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构想,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以史学研究证实了社会形态理论,科学预测了资本主义垄断趋势,扩展了《资本论》视野,突出了唯物史观的辩证法向度。他们指导各国创立工人政党,反对机会主义,科学探索无产阶级斗争策略。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论战和研究中日益深化的阶段。
本卷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理论贡献。其特色在于:第一,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对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科学阐明。第二,力求将创作史、思想史和传播史统一起来,在重点研究《资本论》续卷、《哥达纲领批判》、“费尔巴哈论”、“历史唯物主义通信”、《法德农民问题》等文本的科学贡献的同时,论及到了一些过去不为通史撰写者重视的文本的科学价值。第三,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历史分析和科学比较,论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互补意义。第四,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立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理论贡献。总之,本卷是较为系统地展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想整体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