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2日,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KOL系列讲座“不存在的边界”举办,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与批评家、策展人方振宁就建筑的边界问题展开探讨。艺术头条对讲座进行了全程直播。【直播回放】朱小地×方振宁: 不存在的边界
朱小地×方振宁
边界是现实的存在,是人为的约定俗成。但是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始终探索的是如何建立新的关联、新的可能性,并一次次地被突破。当代艺术的观念已经跨越了任何边界,成为一种生活的状态、一种认知的方法。建筑亦是如此,通过专业的路径通向的是更广阔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打破“边界”,和自然更好的沟通,甚至融合,也成为建筑设计师们探索的方向。
朱小地
拥有着建筑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的朱小地,以建筑师对空间和现实的边界的思考,持续探究建筑设计空间、纯粹空间装置所表达的观念,以及当代水墨的平面和空间模糊性,并创作了不同系列的作品,试图寻找与现实语境对话的可能性。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朱小地的装置作品《容迹》就是根据展场空间特别实施的一次“空间作品”。作品将对水墨与线条关系的理解建立在对建筑空间及其光影的调动上,通过“线”与“光”塑造出变动而交替的层次。
朱小地作品《容迹》在年鉴展2017展览现场
朱小地希望作品可以与空间对话。“这件作品表达出的是一个建筑师的思考,是对空间的想象,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可能性都被舍去了,包括柱子、梁和墙,1mm的线以2mm的间隔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斜面,这个斜面又与建筑的吊顶、墙体和地面形成不同的关系,进一步造成不同角度的块面关系。这样的排线方式与水墨绘画的线条结构相对应,将水墨带进空间呈现。光线透过几层线排布而成的面,将光影落在墙面和地面,成为一种特殊的类似于渲染笔法的效果。被有限空间限定的身体,在《容迹》中开拓了无形的精神。”
朱小地 《容迹(水墨作品8幅)》 水墨 205×201cm×8 2017
受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皴法的启发,朱小地在水墨绘画中用书写寻找着可能性。“把绘画和空间结合,线条的简单书写,却可以达到丰富的层次变化,而在绘画过程中,由于纸张、笔墨、毡子都会留下各种各样的痕迹,这些痕迹和书写的线条自然的结合在一起,虽然只是简单的黑白,但和空间中的光互相配合,形成的是自然又富有变化的丰富语言。”
又见五台山 – 150000平方米,剧场,山西五台山,2015
又见敦煌剧场 – 20000平方米,剧场,甘肃敦煌,2016
如何认识理解空间,让作品和建筑与空间对话,是朱小地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在讲座中,朱小地集合夏木塘乡村改造、“又见五台山”剧场、以及“又见敦煌”剧场等建筑设计案例,与观众分享了建筑如何打破边界,与自然、与文化、与当地的特点相融合,超脱过往的限定,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我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讨论空间的意义,怎么把我对空间的认识表达出来,怎样利用材料和光线,怎样借助天地的能量,把建筑本身的空间力量充分的发掘出来,让建筑激活空间、复活环境。”
方振宁
批评家、策展人方振宁选取了日本设计师石上纯也作为案列,向观众介绍了建筑边界的模糊问题。方振宁认为,石上纯也是最能代表在建筑师和艺术家之间行走的那个没有边界的艺术家或者是建筑师。而他在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解放建筑( Freeing Architecture )”,则是对模糊边界最好的阐释。石上纯也的建筑项目往往根植于自然的语境——风景、云朵、森林,都是他建筑中常见的主题。新颖的是,在石上的建筑空间里,自然不仅仅是一种隐喻,也不只是作为建筑的背景,他的建筑本身就如同一种原始的、奇特的自然现象。他习惯于打破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或者说,他的设计方式即是将这两者视为一个整体。
山东日照山谷教堂 (Chapel of Valley)
方振宁首先介绍了石上纯也在山东日照白鹭湾的设计项目“谷之教堂”,“这个建筑足够让人吃惊:建筑的宽度仅为1.35米,高度达到45米。行人从入口走进教堂,天光从顶部狭长的开口射入,宛如山谷。也许在那一刻,你能看见上帝。从外观上看,教堂形似一张轻柔弯折的纸张。”方振宁认为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德国摄影艺术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一张摄影作品。“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摄影都取自日常的题材,普通到一张纸,石上纯也在这张作品中看到了弯曲的纸有一种造型单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发现纸的缝隙里有光,这正是他要寻找的感觉。”
荷兰公园访客中心三分岔玻璃游廊(Park Groot Vijversburg Visitorcenter)
住宅和餐厅(House and Restaurant)
石上纯也喜欢模棱两可的空间边界,这些边界不是由墙壁定义的。在这样的理论下,他的作品也一直在模糊建筑与自然的边界。“荷兰公园访客中心里的三分岔玻璃游廊,使建筑和环境形成自然过渡。住宅和餐厅利用所在土地,挖洞并填上水泥,使土地成为天然的模具,最后形成的室内环境带有土壤层中凝固而成的混凝土的质感。石上纯也认为,最原始的庇护所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当今的建筑却隔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希望打破这种关系,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而不仅仅是个遮蔽物。通过对建筑边界的模糊,让建筑融入环境,营造出一种亲近于人的轻松氛围。”
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多功能广场
方振宁还介绍了石上纯也设计的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多功能广场,并分析了它与马列维奇等艺术家作品的关联性,进而阐述建筑和艺术的规律关系。“建筑覆盖基地的屋顶是一块厚度为10mm的铁板。铁板上开了大小不一的矩形洞,错落有致的分布着。日本设计师尤其喜欢矩形图案,这些矩形的灵感则来源于俄罗斯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方振宁认为石上纯也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在消解着建筑的各种边界,与环境的,与文化的,与人的,而这些消解与模糊,让他的作品和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讲座现场
在讲座的最后,两位嘉宾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情的互动,就建筑、艺术、生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