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见

乡村振兴:民营企业的新机遇

2018-08-15 07:56  上海证券报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挖掘具有特色的产业、文化、生态资源等,将传统手工业、土特产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开发成叫得响的品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休闲旅游业。所有这些,都非常适合中小民营企业来组织和经营。

眼下正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乡村,以实干促振兴,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激活内生动力。民营企业如果能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将给自身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振兴乡村的重点是产业振兴,关键是创造生态宜居的环境,这两者都离不开当地特色产业经济的推动。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中,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民营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力量。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强调,要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以及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可以说,能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尤其充分调动适宜乡村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型企业的积极性,决定了乡村振兴各阶段目标实现的效果及其快慢。

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是由其固有属性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首先,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效率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民营企业组织架构更扁平,决策链更短,决策过程更快,灵活性更强,激励方法直接有效,能对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及时做出反应,因而更容易与乡村环境深度融合,准确判断当地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业务模式,发展更适宜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

其次,乡村振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而民营企业面对市场,成本和利润压力比较大,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也大。民营企业这些先天优势,有利于顺应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的具体方式,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实现集约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而在乡村振兴中抓住商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再次,乡村振兴不可能采取大拆大建或者大量投入的方式,而主要依靠内生动力推动。因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挖掘具有特色的产业、文化、生态资源等,将传统的手工业、土特产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开发成叫得响的品牌,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留住村民的同时,吸引城镇居民和游客。所有这些,都非常适合中小民营企业来组织和经营。与此同时,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的减少,也为民营企业实现农村土地集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休闲旅游业创造了机会。

民营企业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振兴。村政府主导引入民营资本的好处是能够按照明确的目标来统一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利用民营企业的资金优势和管理经验优势。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过去是一个贫困村,基础薄弱,经济落后。为了克服乡村建设缺乏产业和资金支持等难题,2015年鲁家村成立了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除收到的项目投资和补助资金外,主要通过吸收民营企业的资金;组织运营上采用“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统筹安排了18个家庭农场,并不断引入新的民营资本。目前这些农场已吸收了10余亿元资金。如今,鲁家村已经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村集体资产由2011年的不到30万元增至近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万元增至3.29万元。

民营企业以合作的方式参与乡村项目建设,能获得资金、渠道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乡村更快、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推动其特色产业的发展。山西阳城县在推动“全域旅游,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过程中,先后有近20家民营企业投资了2.5亿元,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湖南省大溪村和茶叶销售公司在当地茶园项目上展开合作,由民营企业提供销售渠道,大大提高了茶农的收入。北京农信通科技与贵州毕节农业大数据中心合作,将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融入农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在产业振兴中,民营企业的商机更多需要自主地从市场中去寻找。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案例。海南省五指山市红山乡村民原来主要种植稻谷、槟榔、胡椒、橡胶等作物,生产方式单一,村民收入较低。2013年,当地一家小型民企五指山妙自然茶叶有限公司将云南茶树新品种“紫娟”引进红山乡一带。由于这种紫茎、紫叶、紫芽的茶树品貌独特,制成的干茶成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而且冲泡时具有欣赏价值,成为普洱茶中的极品和国家级保护新品种,因而售价非常高。依靠可观的“紫娟”销售收入,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当地引进茶树还带动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大量游客慕名来到红山乡茶基地观茶、品茶。为此,五指山妙自然茶叶公司准备将种植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一个茶文化主题公园。足见,民营企业倘若善于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作出判断,发展了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就能抓住商机,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作者张鑫系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吴芃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