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加在一起,人口众多、面积巨大、经济海量、层级多元、关系复杂,而建设目标是要把自成一体的城市群整合起来,使原本关系松散、来往不密切的“城市个体”,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致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并在重大战略上可以做出一致反应和行为的“巨型有机体”。而要推进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快速发展,统一的战略部署、内在的组织协调当然首当其冲。
从提倡大规模产业和交通建设转而强调以生态为先导的适度开发建设,主要原因在于长江流域的人口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与我国其他的城市系统相比开发的程度也相对比较高,不可能再承受更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同时,把生态、文化和生活质量作为评判长江三大城市群的主要标准,凸显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立的“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型城镇化目标。
2018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对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做出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自2017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来,沿江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非法码头中有959座已彻底拆除、402座已基本整改规范,饮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化工污染、固体废物等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长江水质优良比例由2015年底的74.3%提高到2017年三季度的77.3%。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沿长江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的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他们的规划、建设、生态修复、社会治理和文化发展,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总体情况和规划问题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共包含73个城市,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为26个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为31个城市,成渝城市群为16个城市。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在人口总量上,长三角总人口达到1.37亿,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人口为1.30亿,成渝城市群达到1.05亿。在空间规模上,长三角的土地面积总计达21万平方公里,长江中游土地面积超过34万平方公里,成渝城市群近24万平方公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以人均GDP为例,长三角的人均GDP近7万元人民币,长江中游的人均GDP为3.7万元人民币,成渝城市群的人均GDP近3万元人民币。这说明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基础、发展资源等差别还是比较显著的。
长江经济带上的三大城市群,目前都已进入“国家队”,但由于基础、阶段和资源的差异,三大城市群在战略定位上已有差异,其中,长三角的发展目标探索多年,定位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在战略层级上最高。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是由3个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组合而成,目前最需要的是理顺内部的关系和完成秩序的构建,但这个过程的推进不会一帆风顺,在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具有实质意义、为各板块认可并实施的战略定位。成渝城市群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包袱重和经济水平低,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成渝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我国9大城市群中处于垫底位置,而且“成”和“渝”两大中心城市的协调和协作也不是很顺畅。如在国务院2011年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共设置了4个城市群,其中属于四川内部的两个(成都城市群和成都南部城市群),很快就完成规划并报批通过,而涉及川渝两地的城市群,至今连规划也没有做出来。
三大城市群过去都有自己的规划,也都按照各自的规划一直推进着。但以往规划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视野不够开阔,主要局限在“长江的某一段”,这就必然导致“画地为牢”甚至是“以邻为壑”,而国家把整个长江作为一个战略规划,也是要纠正这种城市群建设中的“山头主义”;二是战略主题发生重大变革。以往的规划主要是经济规划,不大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怎么统一,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怎么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和城市共享发展怎么协同等问题,或者只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冲突矛盾很大。所以说,目前三大城市群在战略思路上都面临着“洗心革面”的重大变革,这个变革是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势必对各城市群及城市群的各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个问题要依据新的战略定位好好研究,也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