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艺术·电影·人才——AME影像工作坊”第二期杭州启动

2018-08-16 12:26  雅昌艺术网

AME影视计划--影像创作剧本工作坊(第二期)成员与嘉宾老师合影(AME供图)

AME影视计划--影像创作剧本工作坊(第二期)成员合影(AME供图)

AME影视计划--影像创作剧本工作坊开幕仪式现场 左起:知名动画导演刘健、从台湾远道而来的知名艺术家陈界仁、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

  “艺术·电影·人才-AME影像工作坊”是国内首个以美术学院为主导,以美术学背景下的影像创作脉络为牵引的艺术电影—创作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杭州岸墨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影像研究所承办,2018年8月14日,第二期启动仪式于杭州上铁钱江酒店举行。“美院做影像本身就是一种跨越,如何在各位原有的专业基础上经过这段时间的头脑风暴实现跨越、做出完全不同或更新的结果,我觉得是这次的期待或信心。”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如此说,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则认为这是一个影像前沿的班:“如今的知识生产已经不同,希望这个工作坊坚持下去,能在更大层面上形成更大的知识共同体,发酵出更有效的东西,对此我非常期待。”开幕仪式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高世强教授主持,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知名动画导演刘健、从台湾远道而来的知名艺术家陈界仁老师及本次活动的协办方-上铁钱江酒店相关负责人莅临现场。

  在当今大美术的背景下,培养具有高度艺术审美基础的电影行业从业人才,迫在眉睫。本项目正是以中国美术学院丰富的研创、教育、学科资源为基础,联合各大艺术院校和行业精英资源为基础,从美术学院的实验影像出发,邀请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从业者共同参与,在教学 / 交流过程中实现观念、价值、专业技能、媒介艺术感和思维模式的碰撞与激发。

  项目专门针对影像相关专业的高等院系学生及相关行业内顶尖人才,志在培育一批具有敏锐的社会感知能力、视野开阔、创作能力突出、知识结构完备、并具有一定行业批判意识的影视创作-视觉内容生产领域的新生力量,为艺术人才和电影人才提供有效的碰撞和交流环境及一流的创作平台。

AME影视计划--影像创作剧本工作坊开幕仪式现场

  本次剧本工作坊是一个暑期创作营,是“艺术·电影·人才-AME影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坊将展开一次为期两周的教学活动,授课导师包括活跃在行业一线的影视大咖、艺术大师、杰出电影实践者。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授课、分组实践(拓展训练)、专题讲座、封闭写作等环节;讲授内容涉及经典剧本写作、文学创作与叙事结构、剧本创作中的画面思维和视觉因素、媒介思维和跨媒体意识之于现实理解的开放功能、“社会性”和“纪实性”之为电影创作的潜在意识等;是一次密集的剧作课程集训。剧本工作坊还将为优秀剧本走向大银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届工作坊导师阵容依然强大,集中授课导师为来自台湾的国际著名当代影像艺术家陈界仁和第六代电影导演王超,评委导师包括知名导演蔡尚君、动画导演刘健、影像艺术家高世强,讲座导师包括原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系主任路海波、釜山电影节国际选片人尹成奎、影像艺术家程然,创作执导导师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孙承健、观念艺术家张辽源,影像艺术家高世强,著名策展人董冰峰。

  学术支持

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策展人。他策划了许多大型展览和学术计划,包括「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变动中的世界,变动中的想象:亚洲思想界上海论坛」、「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等。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

管怀宾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装置艺术、空间多媒体艺术。即以综合媒体环境下的空间艺术创作为主体,注重视觉文化要素在历史文脉演释过程中的研究。以中国传统空间美学作文脉支撑,强调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解构意义。关注中国社会现状,关注当代艺术问题,对多媒体艺术的表现可能进行实验性探索,以求建立新的空间艺术形态和理论构架。

  工作坊导师 (根据姓氏首字母排列)

陈界仁

  台湾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台湾解严前后,曾积极参予表演艺术创作。他曾参加过1998年台北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2000年里昂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等国际展览,2002年台北双年展,2004年西班牙摄影节等。2001年个展于巴黎网球场国家画廊,曾获得2000年光州双年展特别奖。

蔡尚君

  1997年,担任张杨执导的剧情片《爱情麻辣烫》的编剧。

  1998年,执导带有实验性质的先锋话剧《保尔·柯察金》在话剧界上获得了口碑极佳的好评。

  1999年,担任张杨执导的剧情片《洗澡》的编剧。

  2006年,执导个人首部剧情片《红色康拜因》获得第48届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第12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11年,编导悬疑犯罪片《人山人海》获得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12年,担任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会成员。

  2015年,担任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爵奖」评委会成员。

  2017年,担任第8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评评审团成员 同年又编导剧情片《冰之下》入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奖。

程然

  1981年生于中国内蒙,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杭州。2013-2014年于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留艺术家,2017年于杭州创办实验艺术空间 “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艺术家近期的个展包括: 奇迹寻踪,特拉维夫当代艺术中心,以色列特拉维夫(2017);北爱尔兰MAC艺术中心,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2017);新美术馆,美国纽约(2016);K11 ArtFoundation,中国香港(2016)。2017年程然获得马德里录像艺术节最佳导演奖;2016,2015年入选AAC艺术中国最佳年轻艺术家奖;2015年入选皮埃尔·于贝尔艺术奖,以及提名斯德哥尔摩绝对艺术奖,并于2014年由燃点杂志评选为最佳年轻录像艺术家。

董冰峰

  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丶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丶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与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与艺术刊物的学术委员。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2017)。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丶独立电影丶中国当代艺术史丶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高世强

  影像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高世强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属于「学者型」的艺术家。通过摄影、装置和实验电影,他的艺术实践带来了反映出日常生活个体体验的独特角度。

路海波

  1950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1989年获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协会会员。曾任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杂志执行编辑、《戏剧》杂志编委。现为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宣部文艺局专家组成员,「五个一」工程奖评委。

孙承健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导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电影报刊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主要理论研究方向:影像叙事研究、电影社会学研究。主要实践活动:从事电影项目策划、电影与电视剧文本评估等相关实践。主要著作:《情绪:影像表意的魅力与体验》《“魔法师”的世界:电影叙事的观念与表达》《电影、社会与观众》。

王超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家、制片人。主要电影作品《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来》、《天国》、《幻想曲》、《寻找罗麦》、《父子情》。作品入围戛纳、多伦多、纽约、芝加哥、鹿特丹、温哥华、釜山、巴黎、华沙、开罗、塔林、上海、南特等五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并荣获第五十九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南特三大州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联盟奖等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小说作品《安阳婴儿》、《南方》、《天堂有爱》、《去了西藏》、《香格里拉》分別在中、法两国发表和出版。

尹成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创中心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国际传播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广电局专家审委;韩国中国电影论坛协会、釜山国际电影节选片人;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电影选片人;北京国际电影节执委。

张辽源

  1980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张辽源2009开始将工作方向集中于视觉现象本身,开始了关于光线、成像、观看方式等与此相关媒介的“反向式”研究和创作,让媒介的结构成为观看的对象,探讨视觉经验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 2016开始了新的影像项目,关注影像数字媒介的技术逻辑,利用这个系统的自身结构进行创作,展开想象。近几年,张辽源开始以“观看”为切入点,考察艺术系统内的语言现象和媒介的使用状态 ,更直接的通过对形式拆解式的再使用来浮现它背后的观念系统。

责任编辑:徐可芒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