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

“凉凉”的贵州 怎么“热”起来?

2018-08-17 08:56  每日经济新闻   谢孟欢

从7月16日开始,针对重庆、福建、广东、四川等10大高温省(市区),贵州推出了持续76天的景区、高速五折等系列避暑季优惠政策。借着“避暑”的热潮,贵州以“低价”博眼球,这背后是进一步突出全域旅游经济的布局。

“这个夏天,我的命是空调给的……

近段时间,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这句话刷屏了。有机构统计,在重庆、西安、武汉、长沙、南昌等“十大火炉城市”,避暑游产品网上预订增长最快超过100%。作为最受欢迎的避暑目的地之一,贵州又来“抢人了”。从7月16日开始,针对重庆、福建、广东、四川等10大高温省(市区),贵州推出了持续76天的景区、高速五折等系列避暑季优惠政策。云贵川一直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早在2017年,贵州全年旅游总人数7.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7116.81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位,在西部仅次于四川。如今,借着“避暑”的热潮,贵州以“低价”博眼球,这背后是进一步突出全域旅游经济的布局。

低价渗透“抢”市场

抢客流、抢资源是很多旅游区快速崛起的方式之一,贵州“低价渗透”抢市场的效果如何,我们先算一笔账。以贵州梵净山为例,假设其日游客8000人,倘若其中一半人来自优惠省份,即意味着原本110元的景区门票,其中4000人仅需55元,仅一天,该景区在门票收入上就会直接损失22万元。那么肯定有不少人问,这样的“低价营销”策略到底值不值?对于贵州来说,答案肯定是值的,毕竟低价也意味着流量。作为旅游新兴地,贵州比不过四川的5A级景区数量、拼不过云南长时间的旅游积累、更没有陕西的历史厚重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快速博取全国人民的眼球,低价便是最简单粗暴又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看似赔本买卖,实际却是贵州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虽然看似门票收入减少,但其客流量的增加对于旅游收入何尝不是一种弥补,据统计,在贵州实施对多省游客门票半价政策后,梵净山旅游热度环比上涨了163%。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域旅游的时代,门票收入在旅游收入的占比也越来越低。换句话说,如今旅游已经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体验旅游,门票经济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的旅游全产业链,才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显然,这也是贵州在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一方面,贵州正切实推进降低景区价格,另一方面,以“旅游+”为基础的旅游券产业链也正不断建设完善。正如网友所评价,“一个真正发达的旅游城市应该不会太重视景区门票,他们会看得更长远,他们会在食住行游购物下功夫,把城市打造得精细,最大程度留住游客,让游客花更多时间住在这里,慢慢了解这座城市。”

山水特色带来 “后发优势”

吸引客流之后,贵州的“后发优势”才能展现,从而进一步在各省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这一优势,便是贵州的“山”。为何是“后发”?从长时间的背景来看,“山”是造成贵州欠开发、欠发展的主要原因,让人少不了以有色眼镜看待贵州的“山水”。喀斯特地貌占贵州省面积的61.9%、山地丘陵占比达95%,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也让“地无三尺平”的感受十分直观。一直以来,贵州独特的山水地貌,让其在农业与工业的发展受限,因此也长期不收待见。而如今,随着贵州旅游业关注度的日益上升,游客数量的增加,曾经欠发展的“山”才渐渐转变成为了贵州省的独特优势。这一优势意味着什么?那便是随处可见高山、峡谷、飞瀑、溶洞、湖泊、温泉;全年无寒暑,夏季平均气温23℃。这也是为何贵州能以“避暑”作为旅游招牌的原因所在。时间倒回2015年,那一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黔西南州举行,发布了《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贵州宣言》,倡议贵州建设国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贵州的“山地旅游”发展正式提上日程。彼时,贵州提出,要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把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作为我国唯一的“山地公园省”,利用“山”,打造独特的“山地旅游”经济便是贵州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更是贵州相较于其他省份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贵州交通线路的完善,贵州的山水以其“后发优势”便吸引着更多人到来。据相关数据显示,贵广高铁开通后,第一年就带动贵州省的旅游人数增长了17%,旅游收入增长了20%。

旅游“黑马”也需要冷思考

尽管有日益打开的旅游市场以及山水风貌的“后发优势”,作为“黑马”在旅游界短时间崛起的贵州,在未来的“加速跑”过程中更需要“冷思考”。一个最为明显的现象便是,自7月贵州对多省的优惠政策出台以来,大量游客的涌入也让其景区的问题暴露。“排队3小时以上”“景区秩序混乱”“垃圾成堆”……这也呼吁着贵州的旅游配套、监管、服务的亟待提升。也就是说,以“低价渗透”先拉升数量的背后,贵州更需要质的提升。不然,长此以往,口碑与形象下滑,即便是“黑马”也挺不住这样“摧残”。更值得深思的是,贵州的旅游热也意味着资本的涌入,特别是面对贵州很多尚未开发的景区,在资本全面进入的情况下,贵州是否最好准备尤为重要。毕竟,资本或者热钱在区域内的肆虐,很容易对贵州的山水风貌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良莠不齐的资本,容易造成全面开发的状态,如果没有规划好,最后反而会破坏青山绿水,让贵州得不偿失。更为重要的是,在资本的进入过程中,如何保持贵州本地特色?或许也将成为贵州未来旅游的关注重点。很多时候,外来资本往往带着外来成功的旅游商业模式,其最大特征就是短时间内可复制、可落地、可操作。但唾手可得的东西在旅游中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那就是简单的复制往往会破坏贵州本地的原真性,带来千篇一律、重复性的局面,而这种旅游商业感恰恰会引发旅游者的厌恶,成为旅游景点景区衰落的根源。毕竟,如果没有了本地特色,贵州旅游未来还剩什么?总的来说,贵州旅游经济想要发展得更快,维持本身特色必不可少,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强化自身实力,做好品牌与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郭俊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