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谱一曲四季歌 吟一首无声诗

2018-08-17 10:25  收藏投资导刊   王宁 宣泽伊

地分南北,时有四季,画者亦有南北两派。南派婉约清秀,北派豪迈雄壮,而绘四时之节气,往往又以善工笔花鸟者居多。四季本无情,惟以风物多传情,绘画亦无声,皆以笔墨诉心声。

作为苏州美术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学术品牌项目,已历三届的“年度学术提名展”项目在夏末秋至之时推出了“四季无声——陈湘波作品展”。本次展览是继沈行工、罗一平之后的第三次个人展览项目,展览以“四季”为题,邀请关山月美术馆馆长、艺术家陈湘波,携其最新作品,为苏州这座文化名城,带来一场关于“四季”的视觉盛宴。

《春花初绽》 直径33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四季·夏荫》130cmX127.5cm 纸本设色 2011年

《四季·秋风》 143cm×156cm 纸本设色 1994年

《东风信》 64cm×64cm 纸本设色 1995年

此次展览也是陈湘波继2016年中国美术馆“吐纳英华——陈湘波作品展”以来的又一次重要个展。70余件作品全面呈现了艺术家多年的创作面貌,不管是在工写技法上的学术性探索,还是对花鸟节气的格物致知,均以全新的面貌呈现陈湘波在绘画之路上的不懈探索。

“我是这个时代的画家,无论画什么,怎么画,都会有当代社会的影子,不需要我刻意表现,其实当下文艺工作者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笔墨当随时代,陈湘波在植根于传统的基础上,生发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其以工笔手法为基底,打破传统中国画工笔写意分了的界线,在勾描晕染与水墨意趣之间找到平衡,在三矾九染与泼墨泼彩中找到新的路径,将“计白当黑”的传统中国画方法衍生出一种新的可能。此次展览以“四季”为主题,在对花鸟主题的不断描绘过程中,呈现的更是陈湘波对生命的感受和体悟。“中国传统的花鸟画的确是一直跟自然、时历发生关系的。就二十四节气而言,这也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对自然的一种关注,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其实中国人在画画的过程中,更多还是在表现自然,而对于二十四节气,更像是把这些自然拟人化的一个过程。尤其在今天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所倡导的对于自然的保护,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概念的提出,都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于自然保护的一种关注。而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作品中所承载的这些内容,能够重新唤起大家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在当下,我们是不是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关照,重新找回这种精神。”

《爱莲说》68cmX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艺途四季 恰逢收获之时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段挂在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是陈湘波名字的由来。生于1963年的陈湘波的从艺经历与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并无大异,上世纪七十年代临摹红灯记招贴的细节还让他记忆犹新。湖南工笔画大家邹传安为他打开了一扇传统中国画的大门,邹师独创大面积泼彩与工笔画结合的形式,开拓了工笔花鸟画的新境界,直到今天谈到自己的创作,陈湘波仍然要提到启蒙老师邹传安在水墨领域的理念和方法。八十年代初,陈湘波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90年代初,作为陈章绩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经国画大家关山月先生推荐至关山月美术馆工作,作为关山月先生艺术的研究者,美术馆的管理者,关山月高尚的人格从精神上提升了陈湘波的绘画品格。

夕阳牛背无人卧 49cm×77cm 绢本设色 2010年

从1994年筹建关山月美术馆算起,陈湘波已经在美术馆领域工作了20多年。在管理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开启了陈湘波艺术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中国的公立美术馆在新世纪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的发展正是这个浪潮中的佼佼者。在陈湘波担任馆长的将近十年的时间中,关山月美术馆以关山月与二十世纪大家研究和专注设计艺术“双轮驱动”的办馆理念,跻身全国重点美术馆行列。陈湘波在管理领域的实践使他结识更多艺术家朋友,也使他有机会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观看对比,校准创作的指针。

《瓶花·清雅》 82cm×63cm 纸本设色 1994年

时有四季,人亦有四季。春种,夏满,秋收,冬藏,陈湘波从艺四十余年,如今已是正值作品风格成熟,到了收获的季节。

而循着我们的传统回望,四季又被二十四节气串联,由十二“节”和十二“气”组成的二十四个单元,几乎满足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和诗意栖居的所有想象:这一在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今天,艺术家陈湘波先生选择了将二十四节气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苏州美术馆此次题为《四季无声》的展览,是他对这一母题的一次深度阐释,他用工笔、写意两种技法相呼应,以纸本、绢本两种材料为媒介,在春、夏、秋、冬四个单元里,将他眼中的自然山川,家国故土,复活在二十四个节气之中。

《润物无声》 55cm×42cm 纸本设色 2000年

“我一直跟一些年轻的艺术家讲,人的一辈子就跟四季一样,都有春、夏、秋、冬。对二三十岁的人来讲,其实还是处在春天的季节。既然是春天,就需要播种、施肥,需要付出。但如果春天的时候不想着去努力,去付出,只是一味的想着回报,势必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因为你还不到收获的季节。当然像我们这个年纪,已过半百即将进入知天命的岁数,恰恰是夏末初秋,或者已经进入秋天,相对而言,也就是到了可以收获果实的季节了。因为我在春天和夏天都在努力的付出,相应的,现实的生存问题已经不会分散太多的精力,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诸到艺术的创作和探索上,也就慢慢到了收获的季节,但也还不是大收获的季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付出,这种付出是方方面面的。所以我想四季的概念对我而言特别好,人生也是这样。再过五六年我就完全到秋天的季节,就不能像年轻人那样不断地去做事,会有选择的把事情做好。其实对我来讲人生也是四季的概念,所以我的作品也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关注时一直在持续的,但当下的我们对自然,包括对我们传统的文化,的确有一些漠视了,也造成了很多人与自然不协调的事情。所以四季这个展览的主题,我想很可能会是我未来一直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的方向。”步入秋天的陈湘波从人生体悟和艺术创作两个层面道出了其创作“四季”系列作品的初衷。

神情诗 49x180cmx6 纸本设色 2018

水墨无声诗

于多年的创作中,陈湘波将主题锁定在花鸟自然,一套以节气命名的扇面作品令人瞩目。这套作品多以小写意的形式画成,折枝花鸟在扇面有限的空间中的生动显现是艺术家对自然与生命参悟的生动体现。策展人朱小钧将展览的主题定位在“四季”,从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社会的功用谈到节气对现代人情感的作用,他说:“季节和节气今天已经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功用而成为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它在生产上越来越少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而变成一种仪式,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指引。”

谷雨迎春生 

相依幽树月 77cmX96cm 绢本设色 2012年

“四季无声”所展出的陈湘波多年创作的精品之作。从其遵循中国画传统三矾九染的复杂工序,我们可以想见将近一米的画面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展出的十余幅大型作品中,荷花和动物是体现其创作功力的两个主要系列。从荷花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陈湘波对“工写兼备”技法的理解,他突破写意技法无法在不吸水的熟宣上呈现晕染的局限,以撞水撞粉和泼彩泼墨的手法制造氤氲的效果,使工笔荷花的背景优雅自然,在技术上将中国画的“造境”提供了新的可能。动物是陈湘波工笔画创作关注的另一个主题,他通过反复的罩染,在表现动物皮毛的技法上达到了变化丰富而不失整体的效果。另外陈湘波笔下的动物有一种以物喻人的特点,不管是猕猴还是山羊,我们都能从这些动物的眼神中读出善良的性情,这是大自然的悲悯,更是艺术家陈湘波对生命的感悟。

荷•秋籁 63cm×63cm 纸本设色 1998年

“每张画都是艺术家自己的作品,每个展览也是策展人的作品。”策展人朱小钧如是说道,“我做每一个展览都希望有一些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都是来源于艺术家的作品本身。我在看陈湘波作品的时候,也在观察他作品的题目、内容、形态,在这些形态里面能够找到和彼此发生共振的主题。这是我寻找主题的一个基本动机。然后在这个动机里面,就发现了和季节以及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一些微妙的局部关联性。在二十四节气这个主题之前,陈湘波就有了惊蛰这样类型的作品,其实很多艺术家特别是中国画家,都有关于惊蛰这个主题的创作,然后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商量可不可以把二十四节气串起来。其实我们是可以放开联想的,把他以前做过的作品都可以放在二十四节气里面,因为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是在二十四节气里生长的。二十四节气又是中国人特有的集体情感,这种情感是西方无可替代的,这是一个民族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唤起每一个站在画前人的个人经验的记忆。”

时闻风露香 68cm×68cm 纸本设色2006年

画为无声诗 诗为有形画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四季的吟咏就绵延不绝——“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在《四季无声》这个展览中,朱小钧借用顾恺之的《神情诗》,将展览分为“春水、夏云、秋月、冬岭”四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之中,又选取了两个节气,将陈湘波先生的作品,和古人对此节气的吟咏名句并置在一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在观众的视野之中,“无声诗”和“有形画”,给予观者更直接和丰富的信息关联,让每一个美好的节气,以诗入画,以画写诗。


一步一回顾 55cm×93cm 绢本设色 2015年

“展厅类似于一个L形的空间,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主厅,旁边有两个侧厅,为此我们做大量的搭建。首先进入的是一个小的序厅,呈现陈湘波新画的二十四节气小图,即十二组扇面,和十二组圆形的作品。其实二十四节气分成十二节和十二气,节和气是分开的。所以我们有十二节和十二气,分别排列在刚开始的入口。进场的时候会给观众一个非常清晰的提示:四季就是从二十四节气里开始的。进入主厅之后,使用顾恺之的《神情诗》,春水、夏云、秋月、冬岭,是最早描述四季的诗,我们把四季的概念追到根儿上,从根源展开四季的变化。《神情诗》的春夏秋冬都成为了四季的分主题,每一个分主题都有一个非常明晰的logo,选用了立体字刻的方式。”一个展览的最终呈现需要策展人的精细勾画,每一个小的细节都有可能决定着展览的呈现效果,显然,朱小钧对于展陈的构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展厅中围着这个线索看下来,就像在看一个色彩的变化过程一样,由明到暗。从春天萌芽时的鲜嫩,到夏天的盛放,到秋天的萧条,到冬天的寂寥。在这个线索里面,我们每个季节还选了两个节气作为诗配画的形式呈现,旁边会有杜甫、李白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在这些诗歌里,你会遥想古代或者近代的风景,由此对照个人的感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的诗每个人都会背,这些文字会给你的心灵一个提示,会增加你对绘画的了解,和对作品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这些理解,使得展览不单单是一个挂在墙上的一张张画,然后展示给你看,而是会给你一些情感上的呼应。这是我作为策划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这个理由能够使得每一个人进到展厅的时候,唤醒内心的情感。”

如诗如画曾是我们用以形容对于美好生活相望的一个常用的词语,而在陈湘波的苏州美术馆个展中,如诗如画变得不再复杂,甚至是难以触摸,它就那么真实的存在着,呼应着每个观者的内心。

责任编辑:徐可芒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