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在国家公证机构的公证下进行最后一轮投票。在庄重、严肃的计票环节结束之后,最后经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审核批准,7个奖项共34篇(部)作品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我们知道,创立于1986年的鲁迅文学奖,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作协发表评论说,这34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体现了过去四年来我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所取得的成绩,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态势,“见证着中国文学正在由‘高原’迈向‘高峰’的坚实步伐”。
这四年之间,不少老中青作家参与到中篇小说的创作里,积极认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这次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在思想上有新的发现,艺术上有新的突破。比如,《蘑菇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呈现;《世间已无陈金芳》对都市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精彩的表现;《李海叔叔》既有时代的变迁,也有对人民日常生活情境和心理的独到的书写;《傩面》在时代变化的背景下对地域文化与乡村生活作了深刻审视和表达;《封锁》在小说叙述艺术上作了可贵的探索……
近几年,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文学老将屡有佳作,文学新荷出手不凡,文学中坚更是繁花满目,呈现出活跃与丰盛的态势。比如,弋舟的《出警》笔风沉郁有力又热人衷肠,写出人间之相互依偎,折射着现实主义的多重光泽;黄咏梅的《父亲的后视镜》构思妙谐,充盈着劳动者人生长路中的爱与智慧;来自西海固的“80后”女作家马金莲的《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带着岁月与时代的回响,从日升月落流水生活里淬炼出静美境界;朱辉的《七层宝塔》涉笔乡村大地,关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伦理变迁与邻里道德守望;老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更以俗雅融通、拈轻成重的魅力,为小小说赢得第一个鲁迅文学奖。
报告文学被称作文学轻骑兵,此次参评的众多报告文学作品,是近年报告文学创作繁荣发展的一次集中检阅,形成了一股强烈的阵势:有的深情抒写领袖与作家的情谊,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国家扶贫战略,有的形象实录重大科研创新成果,有的深情呼唤生态文明、热切关注社会民生、讴歌各条战线英模人物。总之,题材多样,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主旋律高昂,读来催人奋进,堪称新时代的投影与图谱。
鲁迅文学奖的精神,是要继承鲁迅精神,影响中国的广大作家、作者,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心怀广宇,致力于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担当,用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形式,表现时代、民族的精神品貌,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反映现实生活……
这些获奖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以及其他文学作品,正是说明了广大的文学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心怀广宇,致力于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担当,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关注现实,反映时代,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在题材、主题、风格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创作的优秀作品为文坛所瞩目。
而这些获奖作品和更多没有获奖的好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的宽阔景观,体现了中国文学在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见证着中国文学正在由‘高原’迈向‘高峰’的坚实步伐”,也引起我们对中国文学的美好未来的期许。
记得歌德曾经高度赞扬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巨人的时代,文化精神蒸蒸日上,达到繁荣期,这是长达百年之久的演变的结果,文化巨人伏尔泰影响和激发了狄德罗、博马舍等思想家、艺术家的心智和性格,“要追赶到能勉强和伏尔泰比肩,就须具有很多条件,还须孜孜不辍地努力才行……”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当今时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和强盛的精神力量。盛世文章可期,人民改革创新的历程,普通劳动者可歌可泣的奋斗足迹,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都值得挥毫书写。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对未来中国文学“高峰”的期许和期待,就是我们呼唤中国文学向着更高品质、更高境界的目标发展,向着一座座“高峰”进发。文学的“高峰”,代表着时代精神信仰,主流文化价值,是我们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文学的“高峰”具有正能量,具有激励、引导、向上的作用,它引领的我们的文学,真正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民族精神的灯火和社会感应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