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房地产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地产人网、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2018上半年中国房地产行业人效报告》,对重点监测的134家样本房企,分别从人均产能、组织经营效率和人力资本效能等多方面分析房企人效水平。
人均产能方面,虽然上半年碧桂园整体销售金额4124.8亿元,恒大销售金额3040亿元,万科销售3030.2亿元。但从人均销售来看,万科人均销售额3133万元,碧桂园人均销售额仅为742万元,排在第17位,恒大更是未能进入20强榜单。人均销售面积上,万科继续领跑,达2078平方米,超出第二名中海近50%。
新增土地储备方面,“拿地难”、“难拿地”、“地难拿”,土储,是现金流外,房企最在意的头等大事。从人均新增土储货值看,旭辉集团2018年上半年人均新增3732万元。人均新增土储建筑面积阳光城2460平方米;旭辉2285平方米、中梁2137平方米分列前三位。
人力成本来看, 人均营收可见排名前十的主要是中型企业——得益于人员规模不庞冗,加上近两年行业市场销售业绩的普遍提升,直接拔高了人均营收。其中排名第一的中海地产和首开股份,人均营收高达2415万元和2103万元,遥遥领先于其后企业,因此可评价他们具备较高的运营效率,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以万科、碧桂园、龙湖、世茂等为代表的大型房企,除了房地产开发主业外,还涉及了物业、商管等业务,这些板块所需人数不少,摊薄了人均营收。
以截至2017年底的人均土储货值来看,排名前三的则是泰禾、首开和世茂,分别为27929万元、26311万元和19740万元。但尽管土储规模是企业发展的要素,却也“贪多嚼不烂”,需与企业的开发速度相适应。据此比对,泰禾、首开、世茂三家的人均土储货值就他们的人均销售额和人均销售面积而言偏多,企业周转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碧桂园在这一方面也排在15名开外,这还是因其土地多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单价相对较低,加之其奉为圭臬的“高周转”,导致碧桂园人均土地储备货值相对较低。
人均净利润方面,排名前十的企业中除中海地产外,全部是中小房企。这主要是由高周转和高利润很难兼得,在当前房企普遍追求前者的现状下,加上2017年房企普遍进行了人员扩张,导致部分企业人均利润有所降低。需要说明的是,这份榜单上排名第一的城投控股是由于企业重组,人员数量大幅减少导致的人均利润上涨,并不能作为行业典型代表,中海地产排名第二,人均净利润高达613万元,较上一年度再增55万元。
人均毛利上,中海地产继续一枝独秀,高达796万元,是排名第十的滨江集团的2倍还多。这一方面,除去企业重组的城投控股外,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档:700万以上的中海地产排名第1;500-600万元之间的企业名列3—5位,300-400万元之间的企业排在5—10位。
由于近两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好,不少房企期望“增员增效”,因此房企人员数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但其中不少企业的人员增长情况和利润增长情况并未成正比。从员工数量增长排名前十的企业看,其中大部分的人员增速远高于利润增速,甚至有些出现了“倒挂”现象。例如栖霞建设员工增长率612%,企业利润增长率为-68%。海航投资员工增长率91%,利润增速却为-102%。
员工工资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员工数量普遍增长,同时,员工待遇的提高导致人工工资支出的直接增加。从薪酬支出涨幅排名前十名看,部分企业工资增长远高于利润增长,反映出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华鑫股份工资增长率725%,广宇发展工资增长率419%,融创工资增长181%。
人均薪酬排名支出情况上,前十企业主要为中小房企。其中中渝置地和中弘股份分列一二名,两家企业目前都处于经营不善的境况,裁员补偿金的支付是导致薪酬支出上涨的重要原因。中渝置地人均薪酬145万元,中弘股份人均薪酬66万元。
整体上,随着业绩的普遍提升,大部分房企的薪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但如何把握好薪酬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同时以“不仅用钱”的多重方式保证员工的稳定性,是目前房企人力资源亟待研讨的新问题。
中国房地产人力资源研究中心认为,2017年,在市场政策调控的不利客观因素下,房地产行业仍保持了高速发展,以碧、万、恒为首的龙头房企,将“马太效应”体现的淋漓尽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人员数量随之相应扩充,这对于房企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其有更充足的人力去扩张业务、实现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也对房企的管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目前房企普遍以“高周转”为要务的现状下,如何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如何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如何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等工作,已经成为房企人力资源工作的新重点课题。
而对于企业员工规模的扩张,务必要和企业业绩相均等平衡,要最大程度的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避免在扩张过程中产生人力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