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适应这一转变,中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紧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EPMI(战略性新兴产业采购经理指数)作为我国唯一一套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反映了我国经济新动能的发展态势,客观反映了我国经济质量的提升,为监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指标体系。近年来,市场倒逼制造业转型,技术进步大大推动了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EPMI从多个角度很好地反映了这种转折性变化。
新动能加快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虽处于成长初期,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战略地位也日益显现。从PMI三大产业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新兴产业整体高于传统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且新兴产业上升势头明显,科技的重要性凸显。新兴产业PMI常年均值55.5,非制造业常年均值54.1,明显高于制造业50.6。据PMI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的增加值5年以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速,个别年份可以达到13%以上。从三大产业新订单指标对比来看,进一步印证了新兴产业需求旺盛带动其强势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注重科技创新和质量发展的体现。
新技术助推效益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EPMI的新产品投产常年均值在63以上,研发活动指标常年均值在60以上,企业产品不断更新迭代,技术进步不断形成新的供给,科技不断形成新动能,提升了企业效益。
首先,EPMI研发活动和新品投产指标长期高于订单和产量指标,技术新供给带来更多增量收入,企业才能够持续研发。新兴产业EPMI的新产品投产均值在63以上,研发活动常年高于60,EPMI新订单和生产量常年均值则位于58左右。科技、需求、生产之间是相互调动的关系。一方面,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调动了新的供给,新产品投产增加,则生产量扩张,新品投入对生产量具有一定的领先指示。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倒逼企业产品升级、进一步加快新技术供给,新订单与研发活动、新品投入指标联动关系很强。
其次,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不断融合,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技术含量和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对比不同产业的新品投产指标,可动态监测新动能发展。从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新产品投产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新兴产业明显高于传统制造业且二者扩张呈现边际放缓趋势。早期新兴产业新品投产指标曾高于传统制造业6个百分点;但2016年以后新兴产业与制造业的新品投产指标差逐步缩小到2,新兴产业的新品最终成为制造业的产品。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激励企业重视研发和新品投入,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增长质量提升。
出口结构优化 技术型出口提高
从数据对比来看,新兴产业PMI出口指数明显高于传统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2018年3月新兴产业出口年度均值在53.5,高于制造业的50.7和非制造业的49.6。在高技术行业的出口增长迅速的同时,PMI原料类出口订单六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如黑色行业出口仍然停留在44,化学行业出口停留在50左右。这一对比,充分显示了出口结构向高附加值的转变。目前,国际环境复杂、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更需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依靠品牌和专利技术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培育竞争新优势。
EPMI数据从多个角度显示我国经济近年来技术进步的效果逐步显现,为经济的韧性增长提供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各方面的优势环境在2018年以来提示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过去几年的转型带来的增量已经进入一个边际减小的时段。过去几个月EPMI的短期趋势似乎也提示着转型节点已经形成。
此外,从PMI质量指标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从2012年到2018年经历了转型、出清、升级的历程,至2018年各项指标趋于稳定,经济特征走入“新消费时代”。2018年的转型增量可能进入尾声,叠加外贸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弱于往年、金融监管进入攻坚阶段等因素,2018年经济增速弱于2017年是大概率事件。
但我们应清楚认识到随着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价格提高,总量增速放缓是正常现象,应淡定应对,谨慎重启投资驱动模式。目前一些影响面广、带动作用强的新主导产业正在加快形成,逐渐释放供给增长潜力,未来我国经济增量,仍然集中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构成的新动能。增量一方面来源于创新供给,它带来的增量即将会逐渐替代转型所带来的增量;另一方面是创新消费,即消费产品创新、消费模式创新。创新发展,需要进一步鼓励技术进步、鼓励科技研发。而EPMI指标体系,为监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态参考。(中采咨询总经理 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