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京东方:改变中国缺屏之痛 物联网转型成新引擎

2018-08-27 13:59  证券时报

对于中国大陆显示产业而言,京东方的出现,堪称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命运。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最大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十多年前中国大陆却没有一块国产液晶面板,体量庞大的电视机、电脑等产业完全依赖高价的国外进口。面对“无屏之痛”,京东方从零起步,开启了对显示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投入。

这个过程的上半场,京东方曾面临融资加码与业绩亏损并存的尴尬,为资本市场所争议。通过十余年的创新坚持,如今京东方已连续四年在年新增专利申请量、全球首发新产品覆盖率、研发投入比例、毛利率等指标位居全球业内第一。继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四大领域出货量实现全球第一后,今年上半年,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京东方电视显示屏出货量同比增长34.6%,一举跃至全球第一。

中国“屏颈”难题彻底告破。构筑起核心技术和产能规模的坚实基础之后,京东方开始在应用场景方面开疆扩土。在液晶显示与OLED两条腿走路的基础上,公司启动以“D(显示与传感)S(智慧系统)H(健康服务)”为驱动的三驾马车,一家集显示和传感器件、智慧系统、健康服务在内的“物联网业务综合体”正呼之欲出。

京东方执行委员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陈炎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东方在进入显示领域之初就制定了25年的发展战略,在经历“扎根战略”、“钢剑战略”、“铁剑战略”期做大企业规模构筑起核心竞争力之后,已步入“木剑战略”期,公司将逐步向轻资产模式转变,但竞争能力相对更强。未来京东方将进入“无剑战略”阶段,凭借显示领域的坚实基础和应用场景持续扩围,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内,实现收放自如、藏于无锋。

突破“屏颈”:坚持创新构筑核心技术能力

虽然从1987年起,中国彩电年产销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并依靠成本规模优势,迅速超越国外同类产业,但是随着2004年前后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的转换,中国彩电工业又面临着新一轮涤荡与淘汰。

曾经,我国液晶电视产能持续增长的同时,显示屏作为产业核心部件始终受制于人。国内彩电厂商被迫花费巨资,从日韩厂商处进行采购,而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整机成本则高达70%以上。

以2010年为例,当年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超46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1569亿美元)、石油(1351亿美元)和铁矿石(794亿美元)。

京东方从2003年进入半导体显示产业,投建中国大陆第一条依靠自主技术的第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并于2005年成功量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自主液晶显示屏”时代。随后相继投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第6代、第8.5代液晶显示高世代生产线,彻底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封锁,国际厂商纷纷改变策略,开始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产线。

陈炎顺回忆说,从中国显示产业来看,京东方的快速发展至少带来了两方面影响。其一,中国显示面板进口金额从2010年的近500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300亿美元,同时还有250多亿美元左右的出口规模;其二,老百姓能用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性能更好的显示产品,以32英寸高清液晶电视价格为例,2010年价格为550美元,到2017年,已降到175美元。

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需求,身陷生死角逐的中外厂商都知道,谁能率先抢占中国市场,谁才有取胜的可能。因此,这个时期成为京东方加码投资的重要时间窗口。

半导体显示具有高技术、高投资的特点,从2006年到2010年,京东方先后4次在A股市场以定向增发方式,用于TFT-LCD相关增资扩产项目。

然而,京东方的逆势投资迅速引发了市场争议。争议的核心在于,公司持续在液晶面板领域投资,但业绩却始终没有释放。

陈炎顺解释说,京东方是在对市场前景的理性分析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正是由于这种“逆势投资”,才使得京东方有了后来的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大陆第一条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6代线量产,宣布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终结;2011年,中国大陆第一条8.5代线——京东方北京8.5代线量产,至此,困扰我国多年的“缺屏之痛”彻底成为历史。

全球产业洗牌:

迈向领跑

京东方用了10年多时间,带领中国显示产业在全球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使我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成为全球显示产业举足轻重的一极。

也正是在京东方等中国企业的推动下,全球面板供给地区排名重新洗牌。根据集邦咨询光电研究中心数据,从面板产能面积的供给地区来看,2017年中国正式超越韩国成为大尺寸面板供给面积最大的地区,预估2020年中国供给率有望接近50%。

目前京东方的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已经达到13条。其中有4条第8.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分别位于北京、合肥、重庆、福州;两条10.5代线,分别位于合肥和武汉,其中合肥10.5代线是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该产线的建成投产为业内树立了最高世代线的技术新标准;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是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实现量产的柔性6代生产线。

陈炎顺介绍说,在目前京东方显示屏的下游市场中,公司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占到全球市场份额27%,平板电脑显示屏40%,笔记本电脑显示屏32%,显示器显示屏26%,电视显示屏19%,出货量和市占率均为全球第一。“经过15年发展,京东方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显示提供商,在传统5大应用市场中都处在市场领先位置,这说明公司已经有了很好的市场基础。”

市场基础的打牢并非易事。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曾提出一个为行业所公认的“王氏定律”——在残酷的行业周期洗礼中,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必须提升一倍以上。这一周期正在缩短。

在严苛的迭代要求下,京东方每年新增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全球领先。陈炎顺表示,京东方累计可使用专利已经超过6万件,其中2017年新增专利申请量就高达8678件。“京东方的年新增专利数量已经连续4年全球行业第一,今年上半年京东方新增专利申请4810项,预计全年将超9000项,从而有望继续蝉联全球首位。根据2017年美国专利授权的IFIClaims TOP50指标,京东方排在全球第21名,连续两年增速第一。”在庞大保有量和增量的基础上,专利转换成产品和应用的规模也持续释放,这使京东方的产品首发率在业内同样领先。

之所以在专利和首发产品率等方面遥遥领先,与京东方在技术研发上的一条投入“红线”密切相关。这个红线就是京东方每年的研发投入要占到销售收入的7%。

“无论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还是盈利能力,京东方都已成为半导体显示领域全球领跑者。”陈炎顺说,“如何保持技术的领先性,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关键问题,也是京东方坚持创新、转型升级的原因之一。”

从钢剑到无剑

从显示到物联

从零基础起步到成长为屏界龙头,从阶段性亏损到稳定盈利,从受到非议到行业领导,陈炎顺将京东方25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993年,年仅35岁的王东升与2600多名员工凑了650万元创业基金,创办了京东方,开始向一家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科技企业正式迈进。1993到2003年被陈炎顺视为京东方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公司转型创业、发展主营阶段,公司着力推进市场化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1997年成功发行B股后,京东方明确提出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专注半导体显示产业的战略。

2003年到2013年为第二阶段,是京东方突破“屏”颈、迈向领先的关键期。公司以3.5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这是当时中国高科技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例,使京东方高起点切入显示行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京东方构建了自主核心技术。

人才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要素之一,当时中国在半导体显示行业人才奇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把整个行业技术人员网罗了一遍,最终找到90多位专业人才前往海外进行学习。

陈炎顺回忆说,“90人大军”后来成为京东方发展的“种子选手”,参与了公司5代线的设计和建设,保证了公司5代线创造出当时最快投产时间和最快良品率爬坡速度两个业界第一。

如前所述,尽管这个阶段京东方亏损严重,但是仍然持续加大技术投入,销售收入7%左右的研发投入丝毫未变。“实际上,要想实现不亏损,只需停止研发投入,但那样企业未来的生命力也就荡然无存。正是因为经历了亏损和投入阶段,才保证了公司日后的稳定盈利和技术领先。”陈炎顺表示。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奠定之后,2013年以来,京东方进入赶超国际巨头的新阶段,同时也成为公司转型升级物联网、开始业务延展的关键时期。

按照规划,公司六代线以下产线将全部转型到传感器和创新应用产品上去,传统显示屏产品则全部转移到8.5代线以上,以保证最高的效益和最大的产出。同时,公司提出“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的新定位,除了显示和传感业务之外,向智慧系统和健康服务快速延伸。

在智慧系统方面,京东方布局数字艺术领域,推出一款集艺术展示、欣赏和交易于一体的数字艺术物联网产品——BOE 画屏。在智慧零售领域,通过电子价签、自主终端等设备为零售行业全产业链提供物联网解决方案。在健康服务方面,京东方推出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已布局多家数字医院。

陈炎顺用剑来比喻京东方的发展路径:“如果说在‘钢剑战略’和‘铁剑战略’时期,京东方致力于把企业规模做起来,那么从2018年开始公司已经进入‘木剑战略’时期,材质越来越软但实力越来越强,未来公司进入‘无剑战略’时期,希望能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内,实现收放自如、藏于无锋。”

资本情缘:

将加大投资者回报

2016年12月,中信建投发布了一篇题为《中长期投资价值显现》的研究报告,首推京东方。之后的1年时间内,京东方股价从2.3元附近拾级而上,最高升至6.7元上方。

与股价的升势相对应,近年来京东方的盈利能力也稳步提升,归母净利润从2015年的16亿元,已经涨到2017年的75亿元以上。

随着业绩的稳步提升,公司分红金额也逐步攀升,2015到2017年现金分红总额分别达到7亿元、10亿元和17亿元。“从1997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到现在的21年内,资本市场的助力,成为京东方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基石。从2013年京东方进入稳定盈利期后,我们也通过提高分红率、股票回购等方式加大投资者回报,其中去年把可供分配利润的95%都分配给股东。”陈炎顺指出,京东方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公司现金流相对充足,公司一定会加大对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回报力度。

责任编辑:储继军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